浅析崇明区村庄改造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理念
2018-01-01朱小宝
【摘要】本工程为上海市崇明区村庄改造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是对现有村庄“脏、乱、差”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首先是通过对这些河道进行水文情势改善、水生态修复、疏浚,实现水文情势顺畅安全、水质达标率有效提升,其次结合崇明区生态河道的规划,设置多样化的生态护岸与河岸绿化,使河道整体实现水系沟通,河流通畅,人文景观功能齐全的人水和谐相处人居环境。
【关键词】村庄改造;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护岸;河岸绿化
一、前言
自2013年以来,本人一直参与崇明区村庄改造工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根据工程现状及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经过与建设方多次沟通及多方案比较后,研究出一系列适合河道生态治理的工程方案,工程方案及竣工成果均得到了村民及各方专家、行业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赞许,前期工作的显著成效,也为后续村庄改造河道生态治理指明方向,并提供宝贵经验。
二、村间河道现状存在问题
崇明区河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崇明土质砂性重、粘性差,土质松散,导致河道坍塌情况严重河道坍塌情况严重,河道泥沙淤积,部分河道被违章侵占,满足不了引排水要求;河道水动力不足,“死水”不与其它河道相通,断头,一头通水;河道两岸植被单一,分布不均,缺少层次感;河道生态多样性不足,生态基质以农田为主;河道护岸破旧且硬质性强,生态、景观效果差。
三、设计理念及治理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定位主要是防汛除涝、水资源调度及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对断头河进行沟通,在区域内形成水系沟通的水网体系,提高河道蓄水能力,以实现区域内的排水安全。其次,为了防止河道岸坡的水土流失,确定适当的防汛标高,并针对不同的河道条件,选择适当的生态护岸型式。再次,结合整体规划设想,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适当进行沿岸景观建设,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物丰、景美、怡人”的目标。根据崇明河道的实际情况,点、线、面结合,形成水绿相依的生态走廊。最后,以“生态主导、保护优先”为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从设计角度减少后期养护费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四、工程设计方案
1.水文情势改善
⑴水系沟通
应满足崇明区防汛除涝安全规划确定的河道布局规模、过水断面水力要素底线要求,落实好防汛除涝、引排水、灌溉及航运等基本功能要求的河道布局规模用地指标,沟通水系、拆除河道坝基、打通瓶颈河段,按规划要求疏浚拓宽河道。工程河道存在断头现象的,应结工程河道存在断头现象的,应结合水利规划,分析水系连通对工程河道及其周边水系水资源优化配置、排涝安全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实地开河、架设桥(涵)等措施,打通断头河,与周边水系沟通。
⑵拆违清障
对造成明显壅水、阻水问题的桥梁、码头或者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和本市规定的防洪标准,整改或拆除。对阻隔水体、影响水质的阻水坝基、束水河段,通过拆坝建桥、拓宽河道等措施,保证河道过水断面。
⑶生态调度
应模拟自然水文过程,对河道引排量、引排周期进行季节性调整,对河道口门调度的大引大排和长期不引不排加以控制,维持河道的环境需水量和生态水位,避免在春季鱼类繁殖期大规模换水。
2.河道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在设计阶段明确河道的生态需水,并提出维持河道生态需水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根据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合理确定河道的生态需水控制断面。应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维持河流的纵向连续性、蜿蜒性和横向连通性,尽量保持局部弯道、深潭、浅滩、洲滩湿地以及河滨带等自然景观格局多样性特征和生物栖息地功能。新建河道护岸应注意留有洞穴,有条件的应设置鱼巢,为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两栖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条件。河道建设平面布置有条件的应依据地形布置回流区和静水区,为生物栖息繁衍创造条件。新建直立式护岸迎水面设置仿自然生物通道(坡道),便于陆地野生动物活动的亲水和迁徙,为陆生生物和两栖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条件。河道上的堰坝宜设置鱼道等生物迁徙通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具有生态价值的特定鱼类实施增殖放流措施。对已建硬化立式堤防或护岸应采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尽可能恢复河岸带生态系统,美化河道。
3.实行河道定期清淤
河道淤泥通常是由于水土流失由地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和污水排入的沉淀及各类垃圾污物倾倒入河淤积而成的,河道淤积减少了很多过水断面,不仅影响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且淤泥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大量有毒物质影响河道水体水质。制定河道轮疏方案,通过实施清淤使河道变深、变宽,河水变清,扩大河道行洪断面,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和自净能力。合理选用清淤方式,能不断水则不断水作业,尽量减少对河道水环境和水生态影响。
4.采用多种断面型式
在设计河道结构断面时,应选用多种断面型式,如复式、斜坡式、直立式等。护岸断面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城镇河段的护岸应考虑景观休闲和亲水安全的需要,乡村河段的护岸应结合水土保持和坡面植物措施。护岸断面型式的选择:应结合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河床形态、建筑材料、施工条件、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等因素,应满足抗滑稳定、抗倾覆、渗透稳定和防冲挡浪要求,应兼顾河道水环境改善和水土流失防治,为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条件。
复合式。复合式主要由上斜坡、中间平台、下斜坡等形式组成,复合式护岸宜结合园林景观建设,采取水土保持和植物措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要,实现河道护岸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崇明常见结构图见图1。
斜坡式。有条件时应尽量选用斜坡式堤防或护岸,采用植物措施护坡、生态材料护坡,减少河道两岸不透水或硬化的面积,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应从有利于植物生长、保持水土、利于管护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斜坡坡度,宜缓则缓。崇明常见结构图见图2。·
直立式。在受土地使用严重制约的河段,可采用直立式护岸。单级直立式护岸高度宜低于2.5 m,人群活动密集区宜低于1.5 m。并通过垂直绿化和选用透水透气性好的材料等措施,为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两栖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条件。宜在直立式护岸迎水面设置安全阶梯或生物通道。应在直立式护岸适当位置设置通往亲水平台或河床的台阶或坡道。高度小于1.5 m的直立式挡墙上部宜设置绿篱,采用植物隔离。崇明常见结构图见图3。
5.实现河岸带绿化
建设两岸绿色生态长廊,能为水生、陆生、两栖动物,以及微生物创造一个比较适宜的生存环境,打造沿岸景观带,从而达到降低船舶噪音,调节区域气候;通过河岸的绿化,同时也改善了沿岸环境,激发人们自觉保护河道意识,形成沿岸防护林,从而达到保护河道的目的。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须对河岸绿化,采用乔灌草相结合,选择水土保持性能好、观赏性与经济性兼备的乡土树种,实施河岸带绿化。河道内的滩地和近岸水域宜保留或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防止风浪淘刷的低杆植物。
结语
河道生态建设不等于生态河道,河道生态建设是在河道的建设与管理中,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人与自然、人水和谐相处,以保护和修复为基本手段,维持河流天然形态、保留生物通道,修建亲水便民设施,绿化河道两岸营造生物繁衍条件和河道景观,我们反对绝对生态、反对伪生态,勿忘水安全,完善长效管理,牢记水安全是根本,长效管理是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屏,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试行)》(上海市水务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