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
2018-01-01赵秀兰
【摘要】为了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做好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保证饮水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于工程更好的发挥效益。提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水平,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措施
1、导言
农村饮水不安全的的区域主要分部在边远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人员分布不均,经济、文化也比较落后,而且这些地区多为山地或浅山丘陵区,受地貌、岩性、构造、气象及水文等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和控制,地下水水资源匮乏,而且分部不均匀,
这里的村民主要饮用水都来源于地下水,地下水由于受到水源、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存在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等多种类别,目前多数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受气候和农业用水影响严重,容易出现季节性水位严重下降等现象,而且被污染的风险也较大。
2、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2.1农村水源存在污染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显现,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虽然我国逐渐加大了污水处理的力度,但污水处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以及工业密集区,对于农村污水排放的监管以及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力度还不大,地下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运行管理模式多样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分布广、形式多样、管理复杂、规模大小不一等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运行管理方式的多样性,总体而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根据供水工程特点、资金筹措方式和受益情况可概括为专管模式、群管模式、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分级管理模式和自管模式四种,运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标准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寿命、发挥的效益,运行管理工作是工程良性运行,更好发挥效益的基础,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
3、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加强水源保护和宣传节水意识
3.1.1完善农村地下水管理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虽然均有对地下水保护管理方面的原则,但对地下水水质的保护却没有明文规定,与其相对的监管环节也没有具体确立,尤其针对农村这样重污染产业发展集中地区缺乏关注度,没有根据各地农村的实地情况制定详细的地下水保护标准。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相关各部门加快建立协调机制,在完善农村环保机制的同时,分别在农村各地建立环保组织,针对水源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周边各重污染工厂、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强污染惩处与追责力度,保证所有监督工作在进行过程中更加科学化与常态化,检测信息与结果透明化与公开化。
3.1.2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节水防污意识
虽然农村的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但同样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标语等形式,对地下水的节水、防污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举一些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水污染事例,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如果地下水资源遭到污染那么将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危害。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下水污染不仅仅与工业废物排放、农业、石油、矿业作业发展有关,还与农村日常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关。所以在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应该增强农村居民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产生人人有责的防污观念,让每一个人都能投入到地下水保护工作中,依靠群众力量进一步提高地下水资源防污效果,并形成农村节水防污的良好风气。
3.1.3加强污染源治理以及农村企业废物管理
需要相关科研单位与农村企业共同努力,根据企业自身污染物排放特点,研发出有针对性的废水、废物处理措施、设备与工艺,替换掉之前使用但已经落后无法奏效的污染物处理设备。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可以单独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并安装再生水利用设备,以此来减少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对于农村周边矿产与石油作业,要求其作业过程中选择污染力度小的原材料,缩减设备清洁用水量,提高生产工艺,引入先进设备,最大程度上减少作业中污水与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
3.1.4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
要想确保农村地下水水质,必须要注重水资源保护工作,使水质保护与水污染处理有机结合。首先,引导农民正确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杜绝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乱使用。其次,落实完善沼气工程,及时处理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与有机物质,这样不但防止了水资源的污染,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对一些常见、反复出现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要加大处理力度,做到不放过、不忽视,小问题大处理,通过树立典范的方式来确保地下水质量。
3.2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不适应农村水利发展要求,例如还有相当部分供水工程(尤其是小型村级供水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在工程运行管理期间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效益难以发挥。针对不同的工程形式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工程发挥效益和良性运行的保障。
3.3加强运行管理服务能力
绝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维修管理队伍也比较薄弱,而且多数是农村自行组织的维修队伍,专业技术能力较差,组建技术水平高、专业维修能力强、有维修养护基金保障的运行管理机构是加强工程管理服务能力的基础,是工程正常运行的保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中,通过水源保护和宣传节水意识、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加强服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良性运行,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学习与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任利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17(08):1.
[2]马宏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9):30~32.
[3]杨华仙,桑钢,杨国林.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思考[J].给水排水,2015(03):28~31.
[4]许慧,刘家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标准和步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04):53~58.
[5]刘洪先.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的思考和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6(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