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后运管机制探索

2018-01-01苟正银

水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米易县节水灌溉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节水灌溉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建后管理较薄弱,亟待解决。本文总结了米易县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经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节水灌溉;建后管理

1、引言

米易县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余毫米,降雨集中在6月至10月,10月至翌年5月干旱少雨,旱季长达7个月,属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严重的山区县,干旱极大的影响了早春蔬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已势在必行。通过2年来的建设、总结和探索,米易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已日趋成熟,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与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做好建后管护,确保节水灌溉工程效益的持续性发挥。

2、项目建后管理情况

针对果树和蔬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典型管护经验。

2.1果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情况

2.1.1建后管护形式

用水者协会+系统组+农户的管理形式,以草场乡龙华村枇杷种植片区为例。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枇杷、早市蔬菜,农业生产灌溉基本上属于传统漫灌方式,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难成了其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2011年中央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落户米易,经过竞争立项,龙华村被列为米易县首批节水项目建设示范村,该片区均使用微喷技术。在项目建成后,村支两委制定了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高效节水系统采取“村用水者协会+组管理员+农户”的管理形式。公用部分的支干管、主管、引水管、水池大修由村用水者协会负责组织实施,日常管理维护由组(社)管理员管理,管理员负责灌溉期蓄水池的蓄水及安全管理并确保灌溉用水、清洗过滤器、支管前所有管道的管理和维修,灌区由管理员统一制定轮流灌溉制度,所有主管和支干管闸阀井上锁管理,并由管理员负责打开和关闭闸阀等工作;田间Φ40以下支管和毛管由受益农户自行管理和维修。

2.1.2使用效益

到目前为止,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在龙华村的建后运行使用正常。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在项目区每亩年均节省劳动力10-15个,节肥30%,节水40%,仅节水、节力、节肥增加的亩均收入就达1500元左右

2.2早春蔬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情况

2.2.1建后管护模式

联户管理和公司(大户)管理型,以湾丘乡杨家河坝早春蔬菜基地项目区为例。杨家河坝片区覆盖杨家村、麻窝村、昔街3个村,地处河谷区域。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早市蔬菜,农业生产灌溉基本上属于传统漫灌式农业。该片区均使用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杨家河坝片区主要以村组联户和公司(大户)管理两种形式。村组联户型由村委会或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一定范围内(一水源点或一定控灌面积)农民通过协议联户,由中央、省、市、县及农民联户筹资、投劳建设的节水工程,产权归农户所有。工程建成后,由农户轮流管理、轮流灌溉。节水工程运行中的一切费用由农民联户共同出资或投劳解决。公司(大户)管理型由政府补助、农户筹资并投劳建设的节水工程,产权归公司股东即组成公司的种植农户所有。工程建成后,由大户与农户签订土地(包括高效节水工程)租赁协议,实行土地流转和节水工程承包,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由大户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专人进行高效节水设施运行管理。

2.2.2建后效益

对于杨家河坝片区来说,经过一年运行效益较显著,与漫灌相比:亩增产20%左右、省肥料和农药50%左右、省水54.6%左右、省土地5%左右。

3、存在的问题

3.1工程管理滞后

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般涉及农户较多,作为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农户间的互助合作。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普遍存在只想用水,不愿管水现象。

3.2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管理水平

农民是灌溉设施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目前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民劳动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灌溉工程的正常使用。

3.3用水者协会建立方式影响用水户参与式管理

在实际中主要是由行政部门来推动,具体是由水管部门牵头,然后县乡水行政主管部门,最后到村里来推动,运行的行政化趋向很明显,所以不能完全实现协会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制度设计的内涵。

4 、建议

4.1 扎实做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综合国内外的试点和研究进行分析,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可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灌区田间工程建设和维护可得到有效加强,促进灌区自身的良性发展,还能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推行用水者全过程参与式管理,即在工程建设之初,用水者参与项目建设各个阶段,包括从规划设计到建后管理及项目工程完工后的移交管护。依据水量平衡法确定最大建设规模的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尊重群众意见基础上,根据群众对节水灌溉模式接受程度,合理确定可行的工程规模。

4.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管理能力和相关技能

为了保证工程的长期高效发挥作用,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管理和使用工程的知识技能。因此,需要政府或其它组织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管理能力及相关的技能,协助农民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

4.3建立用水者协会发展长效机制

用水者协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推广是一个制度问题,它不是单靠用水者的一厢情愿或灌区管理机构的意愿而能实现的,它的发展直至推广更多的需要做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需要灌区管理机构在业务、技术上给予指导,给予便捷的服务,甚至成为一种制度、体制。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下,明确三方的权、责、利、义,才能建立起适应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协会真正成为在地方政府的领导、灌区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下相得益彰并良性运行着的社会团体。做到改革一处,成功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由点到面,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