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态堤防建设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2018-01-01张忠锋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而言,水资源急剧缺乏,如何合理的有效利用水资源,建立生态水利工程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基层生态堤防建设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堤防;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引言
堤防是使用时间比较久的一种防洪方式。利用堤防,可以达到防洪、泄洪排沙的目的。但是人们对河流生态系统考虑较少,导致堤防建设中经常出现生态问题。环保,是近些年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绿色生态理念。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通过相关措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把河流变得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使水坏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只有认真分析堤防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并认真实施这些措施,才能将这些问题解决。
一、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主要是从加固堤岸、修筑大坝等因素考虑,来满足人员对于供水及防洪的需要,并没有过多的从发挥河流自然环境、休闲娱乐、景观设计、城市形成等综合因素考虑。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人工渠道化,主要是利用平面布局设置对河流进行直线化规划,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非联系化,主要是指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水利工程堤防建设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城市河流建设原有的自然面貌,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二、基层生态堤防建设现状及对策
2.1工程概况
洙赵新河流域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5。11′至35。47′,东径115。04′至116。35′之间。洙赵新河是南四湖流域湖西的一条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的大型骨干河道。洙赵新河流域西靠黄河,东临南阳湖,北接梁济运河流域,南与万福河和东鱼河搭界。干流自西向东流径东明、菏泽、郓城、巨野、嘉祥、济宁任城六个县区,于济宁任城区刘官屯村东入南阳湖。全长140.7公里(济宁段长38.5公里),流域面积4206平方公里(济宁87平方公里),保护面积3047平方公里(济宁800平方公里)洙赵新河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汇入干流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1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17条,通过洙赵新河二期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清河行动”实施方案,河流水功能得到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2.2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
(1)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堤防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单位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堤防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一致把生态堤防建设当成是经济效益非常小且投资大的一个项目,从根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到生态堤防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环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生态堤防建设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一个子孙工程。
(2)规则堤防体型、河道和岸坡引起的问题。通常堤防建设采用的方法是“裁弯取直”,以保证施工进度。因此,河道的自然形状被修筑成笔直的,给河道自然规律带来一定影响。例如:洪水到来时,河流分流会受到影响,并且,原有河道两边的植物、动物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堤防体型、岸坡是整齐的斜面,或者是直立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并破坏河流的自然美感,从而引起各种生态问题。
(3)护岸硬化引起的问题。一般堤防建筑中,部分生物进行能量交换、流动,是通过岸坡来实现的,并且,在促进河道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上有一定作用。但是,堤防的护岸一般是使用混凝土、水泥等砌成的,虽然可以其到保护作用,但坡面被出现硬化问题,从而影响其周边生物、植物的生长,严重的还会出现植物死亡的现象,以及破坏动物产卵、栖息的生态环境,最终河流生态链会消失。
2.3生态堤防建设的相应对策
(1)提高对于生态堤防建设的认识程度。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到生态堤防建设的重要作用,那么不仅需要进行建立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且健全的管理机制,而且还需要成立一支效率非常高、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生态堤防的整个建设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以及验收等严格进行把关,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合理结合在一起,在设计生态堤防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够建设出水平与质量都非常高的城市自然景观。因为生态堤防建好之后不管是在保洁方面还是在绿化方面以及在维护方面都要求有专业人员来进行。所以当把生态堤防建设好了之后还应当挑选一些专业人员,建立一支高效的维护队伍。
(2)合理选择堤防的体型和堤线。由于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堤防建设在进行堤防体型、堤线等的设计时,需要针对河流形态多样性,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保证堤防周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在遵守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多个方案进行对比,要结合堤防周边的环境、环境影响因素等,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在选择绿色施工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情况下,促进堤防周边动植物生产生长。例如:施工材料选择当地的材料,坡度选择比较缓的,可以提高动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实现河流侧向的流动性。
(3)加大力度保护堤防的岸坡。在我国推出环保政策以后,堤防建设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加大力度保护堤防的岸坡,使其保持原有的形态,保证各种植物的正常生长,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堤防工程的岸坡存在不稳定的现象,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加固,以避免其他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从而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在进行护坡施工时,要尽量不采用浆砌石、干砌石,或者是混凝土,应选用植物来护坡,并在坡面种植合适的植物,才能起到防冲固坡的效用。通常河岸坡面处的土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如雨水的冲刷、动物的踩踏、滑坡和机械破坏等,并且,侵蚀顺序是从上游逐步到下游的慢慢沉积。所以,对岸坡周边的植物进行有效保护,提高他们的抗侵蚀力,特别是浅滩、深潭等位置,才能保证土壤不流失,以及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堤防建设时,必须对生态问题加强重视,提高施工人员和民众的环保意识,并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需求,最终达到防洪、调节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茹.堤防建设中生态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水利技术监督,2014,03:63-64+79.
[2] 高兴武.关于堤防建设问题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4,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