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2018-01-01孟新梅
【摘要】近几年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速度较快,水利水电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影响,因此保证水利水电施工的质量关键就是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的施工问题与作用,列举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离不开混凝土原材料,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水平,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建设。混凝土材料因运输不当、贮存不当等原因较易产生裂缝,而产生裂缝的混凝土基本难以在项目中使用,成为废料。如果施工单位使用质量较差或产生裂缝的混凝土材料,不仅会使水电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降低,而且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利水电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施工设计方案能够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开展。水利水电的施工项目中应明确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原料等要求,特别是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质、冷却时间以及搅拌过程等进行明确规定。但我国多数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与施工工艺未按施工设计方案要求,多数工人在搅拌混凝土时未严格按照搅拌比例进行配比,或混凝土贮存环境较差等。
施工生产的过程中,稳定性是混凝土的主要优点。利用混凝土技术进行水电水利工程施工能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强度,也能够保证后续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有效开展。水利水电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利用混凝土的砂石以及水泥的性能,工程的基本框架应使用钢筋混凝土,提高建筑工程的强度与稳定性。
水利水电水闸施工采用混凝土技术可以大幅度节约工程空间,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底层铺垫设计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水闸下沉现象。混凝土分块施工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减少施工工人的工作量,提高施工过程的整体施工速度,进而减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间。大坝建设采用接缝灌浆技术主要是按照一定顺序,灌浆处理横向接缝,使完工后水坝这类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整性较高。
2、水利水电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混凝土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我国三峡大坝为梯形,钢筋混凝土是三峡大坝的主要原材料。三峡大坝的顶部可以承重至少5辆重型车辆,且不会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因此三峡大坝的维护工作主要以及预防性措施为主。一旦水电水利工程发生渗水情况,不仅需要及时抢修水电水利工程,还须在外部浇筑一定量的混凝土,这是因为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与保温性,可使水利水电工程日常运行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涵洞式以及开敝式是水利工程水闸建设的混凝土施工的常见技术。水电水利工程在狭窄的地方建设时,应选用涵洞式。对水闸底板浇筑时,应在底部铺设混凝土。其次,浇筑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力度,对底板面积大小加以重视。
2.1 混凝土原料质量
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受水泥影响较大,混凝土原料的级配会随着骨料粒径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改变施工混凝土原料的易性与拌合物配比。而混凝土的水灰比则直接受骨料含水量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使混凝土所用原材料与施工要求、相关标准相符。其次,施工单位应禁止混凝土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一定条件下会与混凝土中的水泥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水泥变质,导致混凝土出现膨胀性物质,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一旦施工人员发现混凝土的骨料、水泥等质量不合格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应及时上报生产部门,实验研究后重新对混凝土进行配比,提高混凝土的拌合质量。并根据骨料含水量的测量结果、水泥的活性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水泥以及骨料质量达标。
2.2浇筑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使用混凝土材料前需要明确混凝土浇筑原则。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首先浇筑大体积部分,再浇筑小体积部分,从而使近处的轻型建筑物地基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水利水电工程的浇筑方法应为深基础浇筑,采用深基础浇筑能够使施工量得以大幅度降低,提高施工效率。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需浇筑上部建筑位置,且浇筑方式最好采用穿插法,即优先浇筑主要部位,再对次要部位进行浇筑。
2.3混凝土运输、振捣过程
混凝土多数是在搅拌厂拌和后运往施工现场的,少数工程的混凝土是在施工现场拌和生产的。因此,混凝土运输车必须具备防晒、防雨以及防风等功能,从而降低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质的可能性。此外,混凝土的运输车罐体必须匀速转动,防止混凝土凝结。
振捣器插入混凝土时,振捣器与水平面的角度应为90°,振捣密实后应尽量避免迅速拔出振捣器。振捣过程中,插入点的位置应当较为均匀的分布,且按照施工程序有序进行,减少过振与漏振现象产生。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以5cm为最佳,这一距离有助于混凝土上下两层能够有效结合,使缝隙产生在混凝土上下两层之间的概率大大降低。混凝土振捣时,应对振捣位置合理选择,严格控制振捣速度,直到混凝土表面不会产生气泡、泛浆后才可停止振捣。
2.4后期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既能够避免混凝土产生变质现象,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使混凝土的易性得到较大提升。另外,应禁止长时间地将混凝土暴露在外,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的流失。从实际情况看来,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大于或等于28天,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部位,应对其养护时间合理延长,并且养护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养护人员还需详细记录每天的养护内容。
3、结语
总之,混凝土技术在水电水利的建设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施工单位若想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必须对混凝土原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及时发现施工过程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施工单位还需不断提高检验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人才的储备量,并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原材料以及施工质量,进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检测试验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 2016(08)
[2]王文东.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6(33)
作者简介:孟新梅(1980-),女,汉族,山东郓城,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类、水政水资源、水土保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