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2018-01-01姜秀兰

水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合理的开发并利用水资源,是水资源利用的一种全新改革,同时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发展战略。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力,也间接体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性。文章针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价

1、水利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以及环境彼此间的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是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前提条件。

1.1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建设前的相关环境进行比较,由于添加了对新的环境因素,并且开始形成新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的好与坏,主要由环境各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配合所决定,如果两者之间具有一致的协调性,新环境系统不仅利于发展,同时也利于人类生存;如果两者之间存在不协调,就会对以往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甚至不利于人类的发展。

1.2环境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基础;水利工程在初期建设过程中是以环境为主要基础,所以,这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能够对环境影响给予充分地分析和考虑,将不利于环境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到最低,就能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反之,就会导致出现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例如:水土流失等。

总之,水利工程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同时良好的环境能使水利工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条件。

2、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守住“三条红线”

(1)明确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红线,严格约束用水最大值,并坚守这一条红线,尤其是将水资源的管理从供水转变为蓄水管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建立流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于取水用量超标地区,需要对当前正在审批与今后新增取水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显示审批的用水量。

(2)明确水资源的控制红线,高度控制用水浪费现象。可以从行业、区域或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等方面着手,对鱼类生物的多样化、渔业资源量最大化最为目标,将节水工作贯穿在整个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同时强化节约用水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深切落实水利工程的节水作用。

(3)评判水功能区域的限制纳污红线,同时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根据水功能区域的目标要求,核定水域的整体纳污容量,并严格控制河道的污染总排放量。构建水功能区域中水质的标准体系,同时强化区域水质的监督与管理,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对于存在超标排污量的水功能区进行限制,可以限制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2.2生态流量设置问题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及水电开发的持续增长,各类水利项目都带来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其中引水式和混合式水电站将使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发生变化,形成减(脱)水河段,对河道的综合功能造成不利影响。为引导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演进和维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生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电水利工程必须下泄一定的生态需水量,并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配置中统筹考虑,使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模和水资源配置向“绿色”方向发展。生态需水量方法可分为: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栖息地模拟法和生态水力学法等四大类。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水文学法。水文学法是以历史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固定流量百分数的形式给出流量推荐值,通过这些推荐值来表示维持河流不同生态环境功能的最小生态流量。其代表的方式有Tennant法、最小月平均径流法、7Q10法等。Tennant法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这一种方式可以明确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以及测量站年均平均天然径流量的百分率,并将全年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段进行计量,按照多年的平均流量百分比与河道内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进行对比,从而直接计算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生态基流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生态基流量的最佳值并不相同。最小月平均径流法是以最小月实测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常采用P=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河流生态环境最小流量设计值。7Q10法是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流量采用P=90%保证率最枯连续7天的平均流量作为河流最小流量设计值。为了确保生态流量的下泄,应将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监测设备的监测对象设为坝下河道,在坝下河段合适位置建设流量自动测报系统,并接入环保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系统中。

2.3过鱼设施设置问题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对于鱼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也是生态环境影响中的一部分。闸坝修建将对河流产生阻隔和水系生境破碎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索饵、繁殖和越冬洄游,由于阻断了部分鱼类的洄游途径,导致许多鱼类数量显著减少。在水电工程建设中鱼类保护措施主要为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和过鱼设施等。过鱼措施可以疏通徊游通,帮助徊游性鱼类完成其生活史,或增强非徊游性鱼类上下游的种质交流。过鱼设施是连接鱼类洄游通道与迁移通道的核心工程,其需要涉及到鱼道、仿自然旁通道、鱼闸、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等。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之后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同时也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因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使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可以维持稳定。规划设计中以“三条红线”为原则,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合理设置生态流量和过渔设施等措施,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水利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参考文献:

[1]周相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02).

[2]李雪,彭金涛,童伟.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研究综述[J].水电站设计.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