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8-01-01刘翠玲

水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GPS、CAD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项目建设领域当中,实现了水利工程行业的新时代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准确性、适应性两个角度入手,简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的特点;其后,围绕数据采集、测绘制图、项目管理、信息管理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CAD制图技术

引言:

众所周知,测绘工程在市政建筑、水利工程、铁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项目建设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并由此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保障测绘工程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相关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将实地测量、偏误审核、图纸绘制等工作环节与新时代的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据此,我们有必要对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的特点

信息技术具有准确性。当前水利工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大多依靠卫星导航、信号传感等方式实现数据采集,可以很好地辅助工作人员对采集对象的定位、距离、变化情况等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进而避免人为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数据偏误问题。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可以将各施工环节的数据算法导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即可大大提高数值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对误差值进行控制,以提高测绘工程整体的准确性。

信息技术具有适应性。首先,信息技术能为人员提供出“24×7”式的全天候信息交互和控制渠道,适应了水利工程变化性强、影响因素多的施工作业方式;其次,信息技术下的数据信息具有可修改、可分享、可计算的特点,满足了水利工程的事中控制需求;最后,信息技术下的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靠各类先进设备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很好地迎合了水利工程环境恶劣、人员安全风险大的客观特点。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的方向

2.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前期的基础性环节,其对后续工程项目的顺利、高质开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现阶段,水利工程数据采集工作中最常用的信息技术类型为GPS技术,即通过卫星导航、定位的方式,实现对实地数据的采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只需水利监测基站系统中设置好实地测量的点位分布,即可通过GPS设备按点采集到工程区域内的定位信息,进而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图像绘制等环节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数据采集工作当中,能有效克服传统工作中特殊天气、恶劣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安全快速、精准全面地获取数据信息。

2.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测绘制图中的应用

测绘制图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准备工作,其对工程资源分配、项目规划权重、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环节的质量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水利工程测绘制图工作中最主要的信息技术类型为CAD制图技术。这一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中的辅助设计软件为载体,可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高真实性的三维立体图像,且可满足工作人员的修改、标注、透视、平移、旋转等大多数图像利用要求,从而真正实现“边构思,边打样,边修改”的理想制图流程。这样以来,传统中纯人工绘图所产生的模糊性、不可逆性、复杂性等弊端问题将得以完美解决,继而为后续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出高质量、动态性的图像信息支持。

2.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施工设备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人员管理、施工成本管理等多种业务内容,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基于此,若项目管理团队采取传统的纯人工管理方式,势必会在众多材料、工作环节、影响因素的客观限制之下产生极大工作压力,且极易出现偏误问题、疏忽问题和滞后问题,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投入成本、施工期限造成负面影响。而在应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后,人员们通过计算机终端即可完成对各环节工作责任的部署,并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获取到施工现场中各元素的真实运行情况,并及时作出资源调度、风险应对、设备启闭等管理手段。同时,通过WPS、Excel等软件,项目负责人可以一目了然地对各项目环节的人员数量、材料种类、材料价格、责任分配等进行查看、分析和整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4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是通过纸质手写的方式对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的。但从材质上讲,纸质载体会受到外力,光照、潮湿、虫害、鼠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继而造成工程数据的模糊和破损;从查阅上讲,纸质载体大多被放在专门的档案室中,一方面会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空间限制,另一方面也会浪费一定的档案查找时间;从流动性上讲,纸质载体大多具有一定的数量限制,若某一工程档案在流转的过程中被遗失,将很可能造成整体数据信息的永久性缺陷,不利于水利工程的信息复检和核对。

与之相比,将材料、工程图、设备记录等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化形式储存到系统数据库中,相关人员只需登录专门的网络系统平台,即可实现随时随地的档案检索、查阅和整理,有效地强化了信息管理的便利性。同时,数字化信息具有可复制、可永久保存的特点,为相关人员分享资料、储存资料提供了高度的技术保障,大大提升了信息管理工作的长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系统应用到建设管理工作当中,是水利工程行业实现现代化、创新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分析可知,GPS、CAD、数据库等技术具有具象化、实时化、长效化等优势,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施工的准备、决策、管理和控制当中,能有效地避免传统纯人工管理方式中存在的误差问题、片面问题和滞后问题,大大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李喆,谭德宝,张穗,王荣平,王晓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01):66-71.

[2]吴苏琴,解建仓,马斌,张丽,周晓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技术[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2(01):46-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