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018-01-01丁来玲陈西明

水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从水资源污染、自然水体破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水资源保护利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其后,围绕节水意识、水资源开采、水资源循环三个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资源;海绵城市

引言: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换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据此,面对当前水资源不断匮乏的严峻态势,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

(一)影响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几点因素

第一,水资源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农业等领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效率、生产规模的提升,各类化工污水、农业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对周边的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污染。以2015年为例,当年我国的工业污水排放总量为201.5吨,地表水严重污染的比例高达32.3%,地下水则更高。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黑臭污染的治理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第二,自然水体破坏严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奉行“先发展,后治理”的建设原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活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终因不堪重负而出现水土流失、河道破坏等问题。而在当前的建设活动中,一些管理者、施工人员仍坚持传统的建设理念,在进行建筑建设、土地开发等行为时并未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继而使得自然水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

(二)实现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策略措施

第一,要加强相关产业单位的污水治理能力。首先,医疗、能源、农业、造纸等产业应积极改进自身生产工艺,降低水资源中污染成分所占比例;其次,应在厂区、园区内构建出专门的污水管道和污水池,并通过反渗透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法等方法手段对收集到的污水进行综合处理,从而显著降低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尽量实现处理后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第二,做好自然水体的补偿和保护工作。首先,相关单位在施工中尽量避开河道、溪流等自然水体,实施生态性的项目建设工作。如遇到不得不对水体进行干预的情况,应坚持应开展“谁收益,谁修复”的原则,建立起专项的水资源补偿基金,并将其用于日后的水体治理和保护工作当中;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联结社会力量,依照我国《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定,加强对湿地、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做好湿地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为自然水资源创造出良好的生态平衡环境。

二、基于生态文明实业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因素

第一,社会大众的节水意识有待提升。从当前来看,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储量等信息数据并没有过多了解,继而产生“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错误观念,经常出现空放水龙头以及淘米、洗衣、洗车用水过量等浪费行为,造成水资源利用率的严重下降,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水资源开采利用过度。当前一些地区的工业、农业经营者为了谋求眼前的利益,而采取粗放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造成了水资源的急剧减少,严重违背了水体的自然恢复规律,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能力明显下降。

第三,水资源循环能力不足。现阶段,一些地区仍使用着传统的城建结构设计方式,使得该地的排水能力、循环能力、防控抗汛能力使用处于低位。这样以来,城市与生态文明时代的距离将越来越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积存和利用。

(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措施

第一,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宣传工作。为了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养成“人走水停”、“一水多用”等正确的水资源利用习惯,政府、社区等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多个区域布置出“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等宣传标语,构建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水资源循环节约的知识普及活动,教导人们认识洗菜水浇花、洗澡水冲马桶等节水行为,从而有效提高日常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

第二,严格实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为了保证自然水源在“使用”与“恢复”之间的动态平衡,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区域内水资源储量的调查分析,并制定出一定的水资源开发“红线”,对水资源开发量过大的生产申请不予通过,并严厉打击私用地下水等行为。例如,我国发改委于2014年牵头制定了《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其中对江苏、安徽、江西等“杭江经济带”周边省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一定要划红线”,以此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修复的可行性。

第三,构建生态性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概念由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提出,意在通过结合人工措施与自然力量,建造水生态良好、排水功能强的绿色节能城市。在这一新型城市理念的支持下,城市建设者应致力于将透水铺装材料、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设施应用到城市改造当中,从而在提升城市抗雨洪能力的同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实现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国家绿色建设、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分析可知,通过分析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水资源污染、自然水体破坏、水资源循环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补偿、宣传、治理、建设等工作,能有效实现人们节水意识的提升,加强自然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力度,进而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压力问题,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丕坤.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即墨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6(04):117+119.

[2]毕亚雄.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谈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J].中国三峡建设,200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