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若羌县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2018-01-01汪秀芬
【摘要】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既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又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基于此,文章对若羌县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研究。
【关键词】水土流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1、地理位置
若羌县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东经86°45′—93°45′,北纬36°—41°23′之间。西接且末,北邻尉犁县及鄯善县和哈密市,东与甘肃省、青海省交界,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海拔高度在846-4500米之间,南北宽580km,东西长570km,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千米,是全国辖区总面积最大的县,县城距州府库尔勒444千米。
2、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实质上是各种外应力对地表土壤及其母质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是脆弱环境演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地质地貌现象,也是环境演化的结果。从若羌县的实际情况分析,区内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与人为侵蚀二者的叠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则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它通过对自然因子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土流失。
3、自然因素
(1)土壤
土壤是被侵蚀的主体,它的组成直接影响着侵蚀的发生和发展。区内主要是风沙土,粒径≥0.05mm的约占75%,孔隙大,透水性好,质地松散。抗蚀性、抗冲性弱。在干燥、多风气候条件下易产生风蚀,在洪涝期间易发生水蚀。
(2) 地形、地貌因素
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南依昆仑山脉,北部为冲积沙漠平原和罗布泊洼地,地势平坦,纵坡小,海拔最高1000m,最低846m,流动沙丘多,风沙活动频繁。中部山前冲积平原夏季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就容易沉积在该区,造成河床抬高,水流摆动不定,对两岸淘刷十分严重。南部山区山间谷地和盆地由于地形坡降大,受水流冲蚀比较严重,高山区终年冰雪覆盖,冻融侵蚀比较严重。
(3)气候因素
若羌县地处欧亚大陆中部,远离海洋,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极为明显,热量极为丰富,日照充足,温度年日变化大,降雨少,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达2994mm,年蒸发量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72倍,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7.4mm。区内常盛行东北风,风力自东向西逐步减弱,年平均风速东部的米兰3.7m/s,若羌2.7 m/s,西部瓦石峡2.0 m/s。八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有13d,最长持续时间48小时,其中3-6月份大风就有12d,这些气候因素都为区内的风力侵蚀创造了条件。
(4)人为因素
塔里木河断流,下游湖泊干涸,生态恶化。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总面积20.23万km2,是华夏第一大县,境内有塔里木河的尾闾~台特玛湖以及罗布泊湖等,罗布泊曾是新疆境内最大的湖泊。其水源补给主要依靠塔里木河的水量,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km,自身不产流,历史上塔里木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均有水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继与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40年代以后喀什噶尔河、开都河~孔雀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三条源流。
4、水土保持治理现状
4.1塔里木流域的环境恶化,引起国家重视
塔里木河干流围绕塔里木盆地从西南缘汇入台特玛湖及罗布泊,七十年代后,塔河干流上中游过度引用水量,致使塔河干流下游266km的河道断流、台特玛湖和罗布泊干枯。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的雪线上升,冰川面积减少7%,绿洲沙尘暴及浮尘天数增加,严重影响了盆地周边800万人口生存的环境质量。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恶化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改善整治塔里木河流域环境问题,专门筹措107亿元资金,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其目标是在源流节水25.63亿m3,增开地下水4.58亿m3,最终各源流汇入干流12.30亿m3,恢复下游河道通水。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已实施多年,通过从博斯湖多次输水现已恢复台特玛湖水面200km2。塔河下游沿河两侧地下水位有明显回升,水质得到改善,天然植被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监测数据表明:塔河下游距离河道1km以内的地下水位升高至地面以下3~5米(输水前8米以下);输水后地下水矿化度已改善至1.5~2g/l(原来高于3g/l);下游大西海子以下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27万亩,河道两侧已有相当数量的次生苗出现,塔里木河两岸处处都可以看到胡杨林枯木逢春的景象;部分区域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沙地面积在减少,沿途可以看到过去许多为沙地的地方现在天然草本植物开始生长、禽鸟开始栖息。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
4.2县域林草植被建设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若羌县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工作随不同时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过程、强度和由其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及危害程度的增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而逐渐重视和不断加强的。20世纪60-80年代是绿洲大规模农业开发和建设时期,这期间若羌县的农牧业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虽然在此期间,在绿洲内部也进行了大量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已破坏和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使人类和自然处在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中,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给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年来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天气,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格控制采伐利用。当地各族人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与干旱、风沙、盐碱及洪涝作斗争,为保持水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为了防水、防风治沙,世世代代生活在若羌县内的维吾尔族农民就有在房前屋后,渠边地头植树的习惯,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县内进行了较大规模“三北”防护林及河道护岸、护滩林的封育工程。为了抵抗风沙危害,保护绿洲的安全,总结多年治沙的经验,采用“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方法,大力营造水保防护林来,近年共累计营造2997.7hm2;为了减轻对现有林地砍伐、樵柴,累计营造用材林202.9 hm2、薪炭林725.5 hm2;结合当地土地、气候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进行经济林建设,共营建经济林及果园经济林995.7 hm2,并且在经济林中套种苜蓿等牧草;为了保护现有河滩地的胡杨及灌木林地,进行围栏封育保护河滩林1045 hm2。
5、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就
5.1若羌河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一期工程
该工程投资106.7万元,建成红枣滴灌345亩,建成护岸丁坝5座,完成铁丝围栏封禁22公里,完成人工灌溉草场33公顷,设立大小工程警示宣传牌共15处。
5.2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若羌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该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建立刺铁丝网围栏26000米,生态封育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补播和补植面积10平方公里。并制作项目宣传标语牌140个,永久性项目宣传碑20给,
一个大型永久性项目警示牌。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由封禁前的的39.4%提高到现在的45%以上,植被平均高度比非修复区增加4-9厘米,土壤流失面积由原来的416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368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5.3若羌县塔什萨依河东支小流域下游塔什萨依村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15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公顷,其中封禁面积311公顷,围栏长度8.84公里,新建防风固沙林41公顷,经果林23公顷,设立大小工程警示宣传牌4块,水土保持宣传碑1座。
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的工作措施和工程建设,我县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渐显,同时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性,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馨馥.风蚀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5(02):249.
[2]邹贵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