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经验和困难探
2018-01-01刘光辉
【摘要】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做了简单的论述,总结了构建经验,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我国积极推动水治理改革,探索新的治水模式,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经过长时间落实,积累了建设经验。不过治水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课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建设经验;建设困难
十八大以来,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突出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水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性,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饮水安全、防洪减灾、高效节水、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和要求还有存在一定差距。十九大会议中,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节水占据优先位置。落实到具体,需要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1、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
1.1 华北基地
针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问题,提出控制用水总量,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水资源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节水压采。具体落实方面,通过分解用水指标,做好用水总量的严格把控,优化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发展非常规水源,比如雨水和再生水等。采取地表水和再生水替代地下水的方式,保护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华北地区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1.2 西北能源化工基地
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不合理利用问题,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业和农业之间水权的转换,提高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具体实施方面,发挥工业资源力量,反哺农业,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力度,推广建设节水工程,推动节水农业发展。构建节水型社会,积极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率。
1.3 东南沿海经济区
从东南沿海地区治水情况来说,水污染治理是重点。在具体工作中,调动各行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工程,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发生,提倡循环经济。以工农业为重点,进行节水激素和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工艺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水资源消耗量,减少废水排放。除此之外,加大污水处理力度,积极落实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污水量的控制,提高了污水治理效果。
1.4 东北地区
针对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结合区域产业转型改革,推动节水产业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推行多水源联合调配的方式,提高各产业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通过建立连片高效节水灌溉区域,积极推广喷灌和滴灌等技术,挖掘节水增产的潜力。依托产业升级,以工业为切入点,加大节水改造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5 南方地区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南方丰水地区主要采取的是节水减排措施,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控制节水市场准入,深度挖掘节水潜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用水指标体系,构建行业用水定额,提高节水准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调整。鼓励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创新节水方法。提高废水排放标准,调动各行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减少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
2.1 案例概述
以A省为例,其节水潜力较大。基于现状水平条件,提出各项节水措施,通过预测分析明确节水潜力。具体如下:1)农业节水潜力。全省范围内农业年用水量在303亿m3左右,加速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各项节水措施,预计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用水,预测节水潜力为28.43亿m3。2)林牧渔业节水潜力能够达到5800m3。3)工业节水预测潜力为5.48亿m3。4)城镇生活节水潜力。当前全省范围内城镇生活用水量在12.94亿m3左右,预计各项节水措施实施后,能够有效降低用水量。当前城镇管网漏失率在18%左右,预计各项工程措施落实后,该指标能够降低到12%。5)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节水综合潜力为0.88亿m3。
2.2 主要任务
在十三五期间,A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通过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推动用水户开展节水改造,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工艺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以及效益,实现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从实施效果来说,全省范围内用水总量基本控制在353.34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得以减少,指标降到178m3以下。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超过70%。新时期,A省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节水型社会:1)构建基于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2)构建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3)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4)建立公众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2.3 主要经验
2.3.1 强化组织领导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城市在具体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时,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各地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小组。设置办公室,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形成从上到下全面参与的局面。除此之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机制,保证各项节水工程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2.3.2 完善节水制度
通过制定水资源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制定系列贯彻意见以及实施细则,完善违规用水以及关井退田等行为的举报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做好监督工作。从节水型社会建设角度来说,制度是重要的保障,也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需要从上到下通力合作,严格落实各项节水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3.3 引进高新技术
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节水技术的支撑。在具体落实方面,结合产业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以及设备等,探索新型节水管理模式,做好节水工程规范运行管理,进而逐步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2.3.4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节水是要有经济杠杆的,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节水是走不通的。突出水价杠杆的调节作用,是当前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手段。通过完善水价核算以及价格调整机制,推行差别化水价制度,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不断强化群众的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
3、节水型社会建设困难和对策
3.1 经济杠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以往采用的经济杠杆为提高水价,在具体落实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以农业为例,农业在中国6200亿河道外用水总量中占62%,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重要把关对象,农业节水离不开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提高农业水价,会增加农民负担。基于此,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完善制度以及管理体系,深度落实定额管理以及总量控制管理。
3.2 统筹推进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工作
从水资源使用量情况来说,农业和农业作为用水大头,是节水工作落实的重点对象,
需要统筹推进工农业以及生活节水工作。在农业方面,要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推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加速退地减水工作进程,不断减少灌溉农业的面积,控制农业用水,进而获得综合效益。在工业方面,要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做好对新项目的用水监测工作。总的来说,在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工作方面,要加大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除此之外,面向全社会,加大节水教育力度。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以及主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源,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树立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推动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各地区有其自己的模式,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说,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文中举例A省,总结了其建设经验,分析了持续推进此项工作面临的困难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黄志千, 刘建林, 吴萍,等. 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5):7-10.
[2]朱厚华, 艾现伟, 朱丽会,等. 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经验和困难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 2017, 17(4):33-35.
[3]占亮.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 水能经济, 2016(5):95-95.
[4]李志强, 李春艳. 吐鲁番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与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16, 16(6):41-44.
[5]闫江鸿, 刘平, 艾园园,等. 浅谈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6):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