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体会
2018-01-01汪秀琴
汪秀琴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及必修课,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根据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内容上的紧密联系,教材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基础知识三门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重组,合而为一。随着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预防和治疗等环节形成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同时为医学生今后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医学的发展,《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新的病原体的发现,新疫苗的研制和传染病防治等。针对新问题,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并举[1],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文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体会。
1 多种教学方法在理论授课中的运用
1.1 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方法[2]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繁杂且具有不易直观感知等特点。为激发学生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方法[3]。首先,课堂上导入新课前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酸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酒是因为有什么参与发酵酿才酿出香醇美酒?进而引出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菌,并且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大部分的细菌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进而让学生了解到正常菌群的含义和对人体的重要性,提起了学生对细菌分布的兴趣后,再进入新课内容的详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免疫学则可以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事进行问题的切入式讨论,如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接种过疫苗,而疫苗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保护我们机体免受特定疾病的侵袭的?以此引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发生机制,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强教学效果 微生物和免疫方面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免疫学和微生物发展,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将新知识、新进展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和免疫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在现今的信息便捷的时代,利用媒体中有关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新闻热点充实和活跃课堂气氛,将新闻中关于流行病的热点问题对照课本用专业知识进行解读。如通过对甲型流感疫情的发生情况,阐述流感病毒的分型及甲型流感之所以能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原因在于甲型流感抗原易变异性。在课堂上,将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进行具体病例分析以引出该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及如何对易感人群进行医学保护。讲到人体寄生虫学部分内容时,从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许多国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工程建设,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流行疫情的影响,就此引出疟原虫的生活史、流行环节、发病过程、诊断及防治原则。
1.3 多媒体技术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利用文字、图片、动画以及影像资料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把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等抽象性的理论内容用动画形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易于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加强实验教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课在理论联系实践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4],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克服接受性教学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1 注重微生物动手操作技能教学 周密设计的实验课不但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菌形态结构的实验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常见错误和问题[5],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其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油镜使用方法。在细菌接种及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实验课上,通过对实验室自来水和学生自己的皮肤表面、齿垢、手机屏幕、实验室台面,用无菌棉签涂抹进行微生物培养、培养结果的分析和判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在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无菌操作观念。通过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试验结果判读及分析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 注重培养免疫学试验结果分析能力 免疫凝集试验检测ABO血型和RH血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测自己的血型,由于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获知自己血型的心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且通过该验证试验的结果并以免疫学理论知识解释玻片凝集的原理,从抽象理论到实践契合,培养学生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上有针对地做好实验课的设计及课前准备。以“行为体验式课型”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