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8-01-01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学生

宋 辉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借此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学生自主零散实践活动;二是高校集体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高校深度介入大学生实践应该是我国的特色。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等[1]。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空前发展,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贡献,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近十几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比重加大,组织管理走向规范,实践内容愈益丰富,实践形式趋向多元,但质量价值仍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的提升成为多方诉求,有关各方联动作用的发挥备受关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助力高校建设高水平发展;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资源载体

社会实践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思维的融合剂。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由知识储备生成创新思维是专业学习的目标之一。许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间存在盲区,解决“盲区”的最好媒介就是相应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促进专业成长。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社会实践是学生由校园顺利步入社会的桥梁,安稳转向职场的阶梯。勤工助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向之一,许多大学生有兼职家教或营销、校内服务的经历,但是效果却不尽相同。知识储备并非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自我认知与调整、角色转换适应、协作共赢意识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社会角色转换能力、意志品质的自我锤炼等等,具有调节、融通与储备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幅度提升专业能力的杠杆。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学科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得以修正,催进知识储备在实践环境中转化为专业能力与专业成果,使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学用相长,学习力飞跃提升,成为撬动就业、自主创业的杠杆,成为大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实践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校在数十年的规模化组织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优化实践活动模式,将专业实习、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丰富实践内容,推出实践精品项目,探求实践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格局。社会实践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促进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使命担当的价值平台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宗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使命担当意识的形成、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山东大学全校学生组织起来,各用所学专长,包括自制海鲜罐头、洗印相片、刻蜡纸等等方式,完成了一架战斗机的捐赠。专业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自豪感、保家卫国的社会荣誉感、使命感对大学生们产生了深远影响。60年代,很多在校大学生参与“四清”运动,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八九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委领导机关连续出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意见,大学生在学校组织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开展技术协作、技术培训、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送科技、卫生、文化下乡,以多种活动形式参与社会民生与经济建设,取得积极的学术及产业成果,社会影响深远广泛,社会实践的功能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生自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客观审视自身价值意义,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创造能力,促进了个人成长与实现社会价值的紧密融合。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愈加重视,2004年、2005年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与勤工助学、与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学分管理系统,不断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发展,保障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参与社会实践。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价值却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与大学生生员数量不对等,原有社会实践基地项目落后与大学生专业实践需求不匹配,大学生专业水平度与新兴产业要求不适应,个别高校与大学生从根本上对社会实践认识存在不足,等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乱象表现在:

1.形式实践

个别高校、学生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意志、培养品格”的认识不足,更多关注任务数据的完成,忽视实践活动落实质量,将有价值的实践项目演成了“闹剧秀场”。特别是下乡支农类的公益服务,走形式、走过场。媒体曾广泛传播的一篇文章《叔叔阿姨,暑假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披露了大学生支教时乱扔东西、全程玩游戏等不文明行为现象,此类形式实践对实践的主体与客体造成了消极影响[2]。

2.虚假实践

近年来弄虚作假也成为社会实践的常见现象,许多学生的专业实习的过程就是“盖章”过程。有媒体披露淘宝店铺的“社会实践印章刻录”商品月销量达到2 000多次。有的学校集体组织专业实习,带队教师只将学生带到实习单位,没有实习计划、实习指导、实习调控、实习成效相关工作安排,只关注实习接收单位的盖章认证。

3.低值实践

体现在实践项目相对单一,选择标准仅仅局限在挣钱与否层面上,与专业学习无关联,实践项目结构不合理。比如热衷于网上代购代销、做网站“黄牛”等等,与专业要求脱节,严重影响专业知识的储备与专业能力的形成。

4.“过度”实践

一些职业院校片面理解“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势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的要求,与一些企业单位结成校企伙伴,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上乱作为。有些学校设立“实践学期”“实践学年”,冒用社会实践名义强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上工厂流水线,到酒店跟班上岗。名为社会实践,实为强迫违规打工。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构建一体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按照顶层设计制定的方针政策,形成地方政府规划保障,机构企业、社会力量跟进支持举措,高校落实主体责任的长效联动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动平台,设立实践项目调控机制,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窗口,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在专业学科项目领域、基础教育专项服务领域、社会民生志愿服务领域等方面创造条件。联手创新工作载体,优化内容结构,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建构一体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体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贡献一方力量。

(二)发挥高校平台优势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与价值提升的关键因素,其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发挥高校的积极价值作用,是学校、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需求。

1.熟知政策要求,把握正确方向

把握正确方向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成效的第一保障。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以及有关部委、群团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出台了近10个意见通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成为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工作指南。高校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组织、实施的主体,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意见精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掌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意义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与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紧密关联,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紧密关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思路,搭建有质量、有效率、有情怀的实践平台。

2.建立管理机制,保障工作实效

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成熟的保障系统的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及学分学时制定的原则为高校设计管理、调整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新依据。

设立专项投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稳定的专项投入以保证该项工作持续健康规范发展。优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突破狭隘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奖励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实践覆盖面扩大,提高学生实践参与率,推动创新实践方式方法;能够激励学生踏实实践,增长才干,为毕业顺利走上岗位,效力社会、服务民生打下基础。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适应社会实践规模化发展需要。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剧增,新的人才培养模也不断呈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需求也急剧增加,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因此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科学高效管理的必要手段。

(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第一主体,数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政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为顺利步入社会创造了良好实验环境。然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全媒体传播的拜金主义、偶像经济现象,给青年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许多学生在自主实践项目选择上脱离了学科专业,造成专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合力引导教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崇高理想信念,形成积极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提高能力、培养品格、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3]。

(四)地方与高校衔接,实现多方共赢

为地方经济民生发展服务是高校的一方责任,也是高校持续发展提升的重要支撑点。地方高校与地方有关单位部门通过战略合作,建立互利互惠关系,为学生创造了长知识、增才干的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高校与社会沟通建立不同特色实践基地,形成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研究相结合的管道,为学生踏入社会、顺利就业、塑造品格做了充足准备。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变迁,企事业单位转型变化,高校与地方建立的基地也在不断变迁中急剧减少,为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发展造成不利局面,因此高校与地方实践基地建设重新紧密衔接是共同需求。

近年来,随着减负呼声日益增高,多地教育主管部门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遏制乱补课现象,相继出台“通知要求”,增加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意图达成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进的目的。此举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社团师资如何解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建立联系,将具备中小学社团活动师资要求条件的拥有专业知识及相关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分组下校,规范对接,满足社会、政府、家庭、教师、学生共同需求,形成多方共赢。

[1] 张志刚,肖龙井.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16-17.

[2] 丁慎毅.大学生实习乱象呼唤法规出台[EB/OL].http://news.163.com/16/0924/15/C1O6FQTF00014AEE.html,2016-9-24.

[3] 宋梅.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对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及实现路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5):101-1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学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