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之儿童文学教育意蕴探究
2018-01-01侯海荣
王 冰 侯海荣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儿童文学教育意蕴的积极作用
儿童文学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逐步被强化。儿童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教育价值与儿童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启蒙儿童、帮助儿童领略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这些作品能够滋养儿童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但是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挖掘。如科普教育意蕴的挖掘有助于小学生加深对周边世界的认知;情感教育意蕴的挖掘有助于小学生学会感受爱与表达爱;挫折教育意蕴的挖掘有助于小学生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与决心;生命教育意蕴的挖掘有助于小学生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等。因此,对于未来将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儿童文学》这门课时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深入挖掘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教育成分,以便在未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更能体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二、儿童文学教育意蕴面临的主要问题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师工作打好基础,然而在挖掘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意蕴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儿童文学》这门课在教材选取上必须认真斟酌。然而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主要儿童文学教材,不仅数量不多,且在教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方面大同小异,具有滞后性,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与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相脱节。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师如果只按一本教材讲授,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
(二)学生儿童文学常识匮乏,对作品教育意蕴理解不深
在《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发现学生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这些他们当年上学时所接触的作品上,而对于当前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了解甚少,常识储备不足,儿童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加之当前在校的90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虽年轻有朝气,但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人生阅历以及对事物的深刻领悟,因此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教育意蕴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且自身对儿童文学教育意蕴挖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简单地以读故事的形式进行即可,故不能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教育意蕴。
(三)教师跨学科素养亟待提升
《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文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教师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同时具有教育学、文学两个专业以上学科背景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任课教师的跨学科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三、儿童文学教育意蕴的提升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提升学生挖掘儿童文学教育意蕴意识,努力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较强,通俗易懂,如果静下心来,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教师在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应推荐学生阅读国内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作品的来源应首选国内外儿童文学获奖的作家作品,如当前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以及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代表性儿童作品《小红马》;二是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的作品,2016年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此殊荣,他的作品《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应推荐学生阅读;三是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作品、每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篇目以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作品,这些都是学生的阅读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提高阅读的质量与品味。
(二)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科普教育意蕴
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获得关于事物认知的重要载体。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较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科普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如低年级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比尾巴》《植物妈妈有办法》《雪孩子》《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中年级的《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等篇目。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科普知识可能看似通俗易懂,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生疏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的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学生应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文本的科普性,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很有必要。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如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在快乐中领略儿童文学作品的科普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意蕴
我国儿童教育家、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1],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正面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棉鞋里的阳光》《七颗钻石》等,在字里行间饱含了浓浓的亲情友情,能够唤醒学生灵魂深处对身边的亲人的爱,使学生学会感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找与此篇目相关的实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力与感悟力,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换位思考,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来教学,如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师生或生生交流,让同学们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以及自己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亲人的,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在话题结束时还应有课堂小结。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谈一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父子情深;在讲授《棉鞋里的阳光》时,可以引导小学生谈一谈家中爸爸妈妈平时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交流方式,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关爱的,由此及彼,引出自己该怎样表达对这些亲人的关爱;在讲授《七颗钻石》时,在导入的设计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如画七颗星星,拼成北斗七星的形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爱的含义。教师 通过讲解这些具有情感教育意蕴的文本,帮助小学生学会主动关爱他人,逐步学会表达爱。
(四)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挫折教育意蕴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适度的挫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须的,但对于意志薄弱者而言,挫折可以使其消极、妥协;对于意志坚强者而言,可以激发其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因此,培养儿童直面困难与挫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关注当前的儿童文学发展新动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有利的语文课程资源,对含有挫折教育意蕴的儿童文学作品给予关注,如曹文轩《草房子》中讲述了一个叫桑桑的少年,历经磨难,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的所有困难几乎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亲情、友情、爱情乃至死亡,都仿佛成了他人生中的必修课,无法逃脱,但经历了这些挫折与困难后,他最终与那轮金色的太阳一道重新诞生[2]。通过此类文本的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人生当中的许多挫折都是在磨炼自己,“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这种苦难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让人读后有一种“含着眼泪的微笑”之感。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提升开发和利用具有挫折教育意蕴儿童文学作品资源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生命教育意蕴
“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最开始关注的主要是“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3]。生命的可贵在于只有一次,因此,对于未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小学生而言进行生命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教育不仅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完善而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它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活动[4]”。我国对生命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并将其与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并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生命教育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看待生命的意识,从而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第19课题为《生命 生命》的课文,主要写作者看到飞蛾、瓜苗和聆听自己心跳这几件事,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飞蛾挣扎体现出其对求生的渴望;香瓜子长出瓜苗体现出其生命力的顽强;聆听心跳引发作者对自身生命的深入思考。如何把文本中的生命教育意蕴挖掘出来是未来从事小学教师的学生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教师应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使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即使是自然界中看似非常渺小的生命,也依旧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有助于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六)创作具有教育意蕴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生活感悟能力,更需要勤于练笔,才能对情感、生命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持有一颗童心,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对于在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享受校园美好时光以及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有时会萌发出创作的灵感,这灵感来之不易,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动笔,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创作一些具有教育意蕴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学生作品可以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好的作品可以在课上进行朗读展示;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交流与学习;教师还可以将整个专业学生的作品形成文集,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印刷,供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师生内部交流、学习使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李吉林.李吉林教艺录——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J].人民教育,1996(4):40-42.
[2] 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
[4] 魏明霞.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范式转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