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预设视角下字幕翻译译析——以《国宝档案》翻译为例
2018-01-01何燕,许鹏
何 燕,许 鹏
文化预设视角下字幕翻译译析——以《国宝档案》翻译为例
何 燕,许 鹏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宝档案》栏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预设,并在跨文化交际和字幕英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在对文化预设的处理上可以从意义着手,结合字幕本身的局限性,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对文化预设采取保留、迁移或消解等方式,将《国宝档案》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点,准确到位地传递出来。
《国宝档案》;字幕翻译;文化预设
一、引言
语用预设(presupposition)是Stalnaker于1974年提出,是对说话者、话语、命题和语境的综合研究。[1]何自然指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预设关系,且语用预设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预设是指“言外之意”,其存在与表层语言信息之外,且具有合适性、公知性、单向性和主观性的特点。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启动自身的认知能力,从自身原有的文化、理念、认知、思维储备出发,找出双方交际背景的共同点和相似点,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文化预设作为语用预设中的一种,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的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2]其表现为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其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知识体系渗透在个人的世界观和行为中。对于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进行交际时,文化预设为交际双方所预知的,因而可以心照不宣地领会交际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输入的文化信号无法激活异语文化中对应物或是异语文化中缺少相应的文化关联,尤其是在交际语言中蕴含大量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文化预设就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国宝档案》,以演播室主持人实物举证的方式,出示文物并引出故事,继而以文物展示、专家介绍、情景再现、电脑特技等综合手段,对国宝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讲述,蕴含有大量的需要被诠释的文化预设。然而由于字幕翻译所具有的特点和性质,译者在对文物的名称及典故的转述、诗词歌赋的异语再现上都需进行考量,其中的取舍亦在所难免。
二、翻译之得
字幕为观众提供了语言信息,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配合下,观众可以获得直观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而字幕翻译则为观众提供了可帮助其理解异语文化背景下影片内容的途径。[3]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然而由于其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较大,因此被称为“受制约的翻译”(constraint translation )。影视媒体自身具有的特点要求《国宝档案》的字幕翻译在能达到对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准确译介的基础上,保障观众观看的顺畅。而《国宝档案》中字幕翻译的可取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预设的把握从“意义”入手
《国宝档案》的翻译用词简单明了,句型多为简单句,避免使用复杂句以造成字幕的连篇累牍,继而带来观看的不便。这主要体现在对典故的介绍和诗词的翻译上,译者更注重的是对“意义”传递,对蕴含文化预设的基本信息把握到位,如“金昭银辉——揭秘丁卯桥金银器”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对文物的描述“这件器盖非常有特色,整体被设计为荷叶的形态。盖面錾刻双曲线,状如叶脉,边缘微微卷起,口沿下有五条小鱼,充满生趣”,其译本为“The lid of this ware is unique. It is in the shape of a lotus leap. A hyperbola that looks like leaf veins was engraved on the surface. Its edge is slightly rolled up with 5 small fishes on the mouth rim which is full of joy.”从其译本中可以看出,对文物的中文描述原只有一段,但在转译后分为4个句子,其中两句为简单句,另外两句为从句。这4句的主句均是主谓宾或主系表这样的句式结构,句式相对来说不复杂,较为易懂。中文的介绍凸显该器物的特色,着重对其外形特点进行栩栩如生地描绘,以彰显出特有的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而译本则相对来说条理上更加的合乎逻辑,分别从“lid”,“shape”,“hyperbola”,“edge”介绍,清晰明了,句式用词虽简洁,但对文物介绍的转译把握到位。
除此之外,在介绍中国冷兵器系列节目中,有一期介绍战国时期著名“吕不韦戈”,其中介绍吕不韦给兵器铸造制定了严苛的连坐惩处措施,称之为“物勒工名”。该制度要求把兵器制作者的名字錾刻在兵器上,一旦在任何制造环节出现了问题,失职者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物勒工名”的英译没有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而是从意义着手,对该词进行了解释,译为“casting the names on weapons”。这样的翻译简单明了,即使在字面上有失信于原文之处,但在意义上也不背离原文。
(二)文化预设的保留
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不断的碰撞吸融,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初显成效,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了解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国宝档案》中含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如典故、诗歌、文物等,若对这些文化预设进行全盘消解,会造成译文溢出,不仅破坏了原语文化中典型的“中式”传统特色,也会因为句式的冗长和信息过度饱和,影响观众欣赏影片、吸纳信息的速度。为了体现这些难以西化的文化预设,《国宝档案》的字幕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音译或直译以期对其进行保留,更彰显出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
1.人名地名的翻译
《国宝档案》中出现的人名翻译均采用音译,而地名则多采用音译,也不乏部分直译。这样的对等翻译并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辅以具体的图片或者照片,反而会让观众对被传递的信息得到更加直观真实的了解。如“道光皇帝”译为“Dao Guang emperor”,对姓名的处理直接使用音译。“丁卯桥”这一地名中“丁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干支之一,表示第四,通常用来纪年。但在此处,没有对其进行文化预设的意译,而采用音译,译为“Dingmao”。
2. 传统习俗的翻译
《国宝档案》在介绍文物时通常串以大量的典故,在讲述这些典故时,必然少不了涉及传统习俗,而这些习俗在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的事物,因而多使用音译。如“粮台”一词的翻译,“粮台”为一官署名,是清军行军时沿途所设管理和经营军粮的机构,左宗棠对“粮台”的评价是粮台之设[4],是清军作战的后勤保障机构。按照意义应译为“institution for storing and managing army provision”,在西方的政治行政机构中难以找到这样的部门专门经理军粮,此处采取音译,译为“Liang Tai”。《国宝档案》在说出这些传统习俗或者机构名称后,通常对这些文化预设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以避免造成观众的一知半解。字幕中使用了音译对其进行处理,并不会造成观众获取信息的障碍。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传统的礼仪如“洗三”、“撒帐”、“刨喜坑”均使用了音译。
3. 文物名称的翻译
部分文物自身的名称,使用的直译加音译的翻译策略。与此同时,在对部分文物进行介绍时,涉及文物自身某个部分的名称时也使用意译。文物采取音译的如“吕不韦戈”,因其是按照战国秦相邦命名的,因此音译为“ Lv Buwei dagger-axe”,“丈八尺矛”也没有对其进行太多的解释以凸显其文化预设意义,而是直接译为“Zhang Ba Chi spear”。而其中在对“吕不韦戈”进行文物介绍和描述时,涉及其各个零部件时也采用了直译。如“它通长为27.6,胡长16.8厘米。头部向外伸出,像一把横向的匕首,称之为援,援的下部延伸,称为胡”,在这涉及“援”、“胡”的翻译,“援”和“胡”均是该文物的一部分,且由于在介绍该文物时,对文物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因此没有必要对此处的文化预设进行过度的补充说明,而采用的是音译,译为“yuan”,“hu”。由此可见,音译是《国宝档案》中采用的常见翻译策略。音译是符合玄奘所提倡的五不翻[5],这也是翻译中一种适当的方法,在不同的语义场使用,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具有标新立异的功效。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字幕翻译的特点,音译策略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辅以生动立体的视觉印象,让观众真实地去感受中国文化。过度地去消解文化预设,反而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由于字幕翻译受时间空间限制,画面停留帧数的短暂,要求字幕长度不可过于冗长。因此,“音译”翻译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观众欣赏影片并获取信息的流畅和自然。
(三)文化预设在异语文化中的迁移
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主要依赖于本民族或者是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预设,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异语文化的接受者时,不可避免地要对那些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解构、重组,对信息点进行语际间的诠释说明,但由于部分信息点过于民族化、本土化,这样的文化预设为信息点的理解和吸收设置了障碍,若译者不能娴熟、有技巧地处理双语间的转换,会造成误解和文化冲击。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国宝档案》的字幕翻译主要从意义着手,通过意义迁移的方式,如调整信息语言点、改写删除或者在异语文化中找相似的对应物以凸显出有效的、关键的文化预设。如 “洗儿礼”是唐代开始盛行的[6],是唐代一种生活礼俗,在子女周岁行“试儿”,仪式时要“为制新衣”,且“亲表聚堂,致宴享焉”。从中可以看出为了庆祝子女的诞生,在子女周岁时,要进行洗浴、赠赏和赏宴,这些习俗活动展现了亲友们对新生儿的祝福。虽然与“洗儿礼”相似用清水进行洗浴,然“baptism”其文化背景和内涵则与“洗儿礼”完全不同,“baptism”是基督教中重要的仪式,标志着受洗人加入教会,对于信徒而言是一种记号和印证[7],表明恩典之约,与基督的联合与重生,罪得到赦免。由此可见,在此处,为了减轻异语文化接受信息的负担,译者在此处尝试以异语文化中与“洗儿礼”相似的义项“baptism”来消解文化预设,构建起跨文化交际的通道,以达到突出传播效果的意图。
(四)在字幕翻译中的凸显文化预设
《国宝档案》中蕴含大量独特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若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英译的标的即是以西方观众为目标受众[8],适应西方观众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增益策略。通过对于信息点进行增译,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让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减少理解的困难。字幕翻译中对于文化预设的凸显主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上,或者是对碑文、铭文的翻译,这些语言点没有辅以生动的图像画面以便加深观众的理解,若不能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则会妨碍观众欣赏《国宝档案》的效果。在介绍兵器“吕不韦戈”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句“吕不韦规定,将秦国的兵器生产划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工匠、丞、诏事和相邦”。这是强调在秦国时期秦国对兵器铸造非常严谨,环环相扣,从最基层的“工匠”到最高层的负责者“相邦”如同流水生产线一般,这有助于对失职者进行惩罚。其中对“丞”、“诏事”和“相邦”的处理即使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诠释。分别译为“factory director”, “assistant officer”,“chancellor”。[9]“丞”是工师之下的一级官吏,工师的副手称为丞。“丞”是属于工匠的一种,负责兵器制作,且是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同时影片中对“丞”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相当于车间主任”,因此此处对其进行释译,译为“assistant officer”。“诏事”用于兵器意为“奉诏使用”[10],或为宜诏王命而使用的意思。而影片中对此运用了更加形象地解释,相当于“兵工厂厂长”,从其意义出发,进一步的释译为“factory director”。“相邦”是指吕不韦,兵器制造的最高长官,“相邦”属于先秦官名,在战国时是百官之首。《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相国”即是“相邦”,译为“chancellor”。
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点,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为了不丧失信息点原有的真实性,对其进行文内阐释,以增加相应的背景知识,构筑起异语观众或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原貌的文化基础。
三、文化预设的不可完全消解
虽然《国宝档案》的字幕翻译从意义着手,恰当准确地转译相应的信息点,让异语文化接受者可以清晰明确地把握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字幕翻译本身的局限性,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预设的不可完全消解,以及译者自身对于转译内容的理解,自身所具有的双语能力,种种因素决定翻译的质量,抑或是翻译的效果。在语言预设的大背景下,《国宝档案》的字幕翻译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达到影片中出现的文化预设进行完美地消解。主要体现在,如信息点翻译不到位,出现了漏译错译。《国宝档案》中主持人用精辟优美的语言对文物进行介绍,观众观看时如同徜徉于“艺术美”之中,而这些话语在转译后“美感”几乎是消失殆尽,尤其是对于某些词语的传统用法或者多义词进行转译时,译者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继而翻译时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无形中设置过多的文化预设造成异语观众理解的困难。如在介绍慈禧太后曾经使用过的茶碗时,其中有一段介绍慈禧喝茶讲究,且茶具精细奢侈,其中有一句:“闷几分钟使香味渗到茶水中”。对于这句的翻译,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句中让人困扰的是对“闷”的理解和处理。汉语中的“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汉语大字典给出的解释中,只有第四项符合此处释义,即密闭,使不透气,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又闷着一锅好饭,房里又放着一瓶好酒”。在此处“闷”表示将茶叶浸到水中,盖上茶盖,在密闭不透气的环境中,让茶叶的香味浸到水中,并由此留住茶香。字幕翻译为“to let the tea stand a while to draw flavor”,“闷”直接翻译为“stand”,译者的出发点旨在强调茶叶水中浸泡一下,让茶香溢出。然而这样的翻译未能把“闷”的内涵体现出来,而且也在无形中设立了一定的文化预设,使得观众难以理解。
同时,有些信息点的文化预设未能准确地消解,不仅不能帮助异语观众理解文化信息点,反而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如“龙褂”一词,译者在转译时未能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直译为“dragon gown”。众所周知“drago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是邪恶的事物,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国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此直译为“dragon gown”显得突兀,让异语文化接受者难以适应,因此此处译为“the emperor’s gown”更为妥帖。
由于字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那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语言来说,其中国文化独有的韵律和意境已经难以在译文中有迹可循。译文旨在转译文化信息,却未能将《国宝档案》这部巨幅纪录片中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西方观众眼前,未免让人遗憾。
四、结语
王岳川教授说过传统被遮蔽得太久,需认真持久地“发现”那些曾经存在,被忽视的。中国文化要完成“走出去”的历史使命,需要守正创新。《国宝档案》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预设的处理和消解是语言文化转译中常见的翻译方式,译者需要在熟知中西方文化预设异同的背景下,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和字幕翻译自身的局限性,灵活地选择合乎规范的翻译策略,有张有弛地对文化预设采取保留、迁移、消解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转译。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2]Nida E A, Reyburn W D.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J].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81, 127(2):págs. 41.
[3]Nedergaard㎜Arsen B. 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3,1(2):207-240.
[4]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疏[M].清刻本.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9.
[6]任士英.唐代洗儿礼[J].寻根,1998(6):13-16.
[7]谢炳国.基督徒的洗礼[J].中国宗教,2004(9):28-29.
[8]李芳.中国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9(3):74-77.
[9]黄家祥.四川青川县出土九年吕不韦戈考[J].文物, 1992(11):93-95.
[10]李仲操.八年吕不韦戈考[J].文物, 1979(12):17.
(责任编辑 刘知国)
Analysis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for National Treasure Archive
HE Yan, XU Peng
is a TV program on CCTV-4 introducing Chinese national treasures, which contains rich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These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C subtitle translation.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presuppositions, the translators can adopt various flexibl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considering the limitation of subtitle, using method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foreigniz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together with annotation, etc., so as to translate the program subtitles with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correctly and pertinently into English.
; subtitle translation;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2017-12-06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项目(BCB140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5KYR02)
何燕(1983- ),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助教,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329
2018-04-26 14:46:5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80426.1331.003.html
F315.9
A
1671-9255(2018)02-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