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命运遭际和互转
——谈沈琼枝和王三姑娘

2018-01-01连超锋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王三娜拉儒林外史

连超锋

(商丘学院 人文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两部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称道,甚至用“伟大”一词来修饰,这两部小说一是《儒林外史》,一是《红楼梦》。鲁迅先生之所以对《儒林外史》称赞有加,一为该书的讽刺艺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一为该书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极为深刻,其中对妇女命运的把握特别令鲁迅称道。在我看来,《儒林外史》的结构虽然如同鲁迅先生所论述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1](P107),但是细读该书便发现,人物形象的命运遭际却有一条隐隐深藏的线索贯穿在其中,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名字有异,如同张三、李四互不隶属,但细查他们的命运遭际的轨迹,便会发现,不同称谓的人物形象,其实如同同一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呈现。这种写作艺术被吴敬梓巧妙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地步。例如,在该书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里刻画了奇女沈琼枝的正面形象,该女为封建纳妾制度的叛逆者,也是女依附于男的反叛者,她的形象可谓女界独步、熠熠生辉;作者又在第四十八回里描画了王三姑娘在徽州殉夫的惨烈情节。从表面上来看,沈琼枝和王三姑娘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品味,沈琼枝的命运发展的逻辑或许就是从反叛到回归,又从回归到殉夫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环形磨道,或称为人生命运怪圈。

一、一个反叛者的潜在悲剧

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是一个大胆、勇于反抗的女性。“将她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作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2](P56)沈琼枝想道:“我若回常州父亲家去,恐惹故乡人耻笑。”“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2](P56)于是这位大胆叛逆的女性,在龙盘虎踞之都,六朝金粉之城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沈琼枝自从来到南京,挂了招牌,也有来求诗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2](P56)并且广会名人学士,当时南京风流名士杜少卿也见到了沈琼枝。盐商宋为富买通江都县令,派江都县缉捕沈琼枝,但沈琼枝所在地的知县欣赏此女子的胆识和文才;又恰好他与江都县知县“同年相好”,“就秘密的写了封书子,装入关文内,托他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2](P57)

沈琼枝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学得一手好女红。她绣的“观音送子”,受到众人的称赞。这沈姑娘真是多才多艺之身!不仅如此,沈姑娘还是不甘受辱、不甘受勒诈的侠义女士。当押解她的两个差人向她要钱时,沈姑娘非常强硬地说道:“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2](P57)两个差人去拉扯她,“被她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四仰八叉,爬起来,同那两个差人吵成一片,吵得船家同那戴破毡帽的汉子作好作歹,雇了一乘轿子,两个差人,跟着去了。”[2](P57)

看来沈姑娘真是文武全才,是一位品学兼优、风流倜傥、敢做敢为的女中豪杰,就连同书中为作者所泼墨塑造的名士杜少卿在沈姑娘面前也为之汗颜,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位绝世之才、绝代之勇的巾帼英雄,被押解到了江都县,书中交代其最终命运是“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看来沈姑娘的命运遭际是又回到了原点,她在人生的旅途中转了一个圈。在这次命运坎坷的旅途中,沈姑娘进行了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表演,显示了她的盖世才华和大智大勇。在《儒林外史》中,她是一个光荣的存在,她的光辉形象不亚于任何其他的正面男性,更不用说其他的女流之辈了。

沈琼枝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吴敬梓的世界观,表现了他对妇女的尊重,寄寓了他对妇女解放的呼声。他反对纳妾,主张女性人格平等,显示出女性自我独立、自我意识的强烈愿望。“她们和男人一样,也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属物。”[3](P99)这些都是进步的,都代表了作家的超前的创作倾向。

那么,沈琼枝被押解到江都县以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儒林外史》没有交代,但是读者都是殷切希望了解这位女中豪杰的命运归宿。

历史翻过新的一页,时间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在东方神州大地上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迎来了“五四”时期,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掀起如火如荼的思想启蒙运动。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旨在于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国民公敌》等作品,恰好和“五四”精神相吻合,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掀起了一股“易卜生热”,报刊、杂志都在谈论易卜生,《娜拉》在各大剧场隆重演出,西方的娜拉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大放异彩。那么,娜拉何许人也?她的形象为什么受到20世纪中国人的青睐?观看舞台上的娜拉,她的所作所为,和《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维护女性的个性自由,反对妇女成为男性附庸,主张自我意识独立觉醒,为此,她们可以挣脱枷锁,大胆出走。在大家欢呼娜拉的伟大壮举时,中国有一位慧眼独具的思想家、大作家,在1923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在这篇演讲稿里,鲁迅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深刻命运。鲁迅给的答案实在令热爱娜拉的读者(观众)失望了,鲁迅先生说道:“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4](P159)如前所述,沈琼枝被押解到江宁或许不至于有牢狱之灾,或者再入奸商之手。因为她有原知县给江宁县令的书信,她的结局可能是江宁知县把她交给乃父,她遵父命嫁与一个不叫她做妾的某某人,她反抗的是给人做小妾,她并不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做稳了正夫人,便可以结束反抗。

《儒林外史》对沈琼枝的描写塑造仅限于此,作品对她以后的命运遭际再也没有交代。但读者都关怀这样一个多才多艺并且勇于反抗的奇女子。她的不知所终给读者的想象留下广阔的空间。按照沈琼枝的性格逻辑,她在以后的生活里,不可能成为在性格上有极大缺陷,令人生厌的沈大脚、王太太和虔婆,她也不可能成为每天课子成龙的鲁小姐。她的最美好的结局就是嫁与具有民主意识,并且风流倜傥的像杜少卿这样的人,蔑视礼教,和庸俗生活势不两立,能大胆挑战旧礼俗。杜少卿夫妇最大的亮点就是携诸友和夫人畅游南京清凉山岗,但细读《儒林外史》,杜少卿夫人仅仅是一个影子,这个形象并没有鲜明的个性,是名士风流的载体。那么,沈琼枝这个敢做敢为多才多艺的女性命运的归宿到底指向何处呢?

二、沈琼枝的命运遭际转向何处

最不愿意看到的却最可能成为现实的莫过于沈琼枝向王三姑娘的归宿上靠拢了。沈琼枝不做妾的命运指向是十分清晰的,这是一位敢做敢当的女性,从敢做敢当这一性格指向来说,在《儒林外史》中只有一位女性能与沈琼枝相匹了,这便是四十八回中的王三姑娘了。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中的最大悲剧。看王三姑娘的敢做敢当和当年的沈琼枝何其相似乃尔!当王三姑娘的丈夫去世后,她对父亲说:“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2](P99)王三姑娘殉夫的果敢和沈琼枝的反抗做妾的决绝是相似的。当我们的思路把两位大胆、敢做敢为的女性命运归宿联系在一起时,这实在是于心不忍,心有不甘,也不情愿沈姑娘有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但是,“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意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4](P263)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都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在伟大讽刺作品《儒林外史》中又一次重演了。这是在封建礼教中成千上万女性悲剧命运中的一例,是“在爱人的形式下吃人”的悲剧。王三姑娘的父亲王玉辉之所以支持女儿殉夫,是因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儿”。王玉辉向老伴儿说:“三女儿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她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2](P99)以后知县的“请旌烈妇”,“制主入祠,门首建坊”,[2](P99)众乡亲的大祭,说明这位女性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生命反差是封建社会烈性女流的共同宿命。“如此众多的人一下子全知道王三姑娘有其坚定的贞烈节操,这是王三姑娘只能用死而无法用生所赢得的客观效果。明明是活埋了一个青春女子,社会却评价为‘为伦纪生色’。封建礼教张开那名正言顺的血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生命。”[5](P931)

沈琼枝对做妾命运的坚决反抗,王三姑娘对殉夫命运的从容应对,是封建制度下烈性女子性格表现的两端呈现。在我看来,沈琼枝对做妾的反抗,仅仅是一种表象,这位绝代才女有着坚强的个性,盖世的才情,但若论思想启蒙境界,她并没有跳出整个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藩篱,她反抗的仅仅是达官贵人、奸商巨富的纳妾。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不愿做妾的女人不在少数,更何况是沈琼枝这样的绝代才女呢!沈琼枝的反抗意义不可低估,但也不能无限地拔高,实在是因为她的局限性太大。沈姑娘值得赞扬的是她坚强的个性,她果决的行动,敢做敢为的做派。而争取独立自由,坚决维护婚姻自主、个性解放、强烈的人格自尊等在她身上表现得似乎还不充分。从坚强的个性、果决的行动方面,这个女性似乎和王三小姐有着相通的地方,从王三小姐殉夫的言行来看,文本提供的信息是王三小姐不愿意拖累父母,不愿意叫父母养活。至于她要做忠贞烈女,遵守妇道,三从四德,在文本里还找不到证据,至于她死后的“请旌烈妇”、“制主入祠,门首建坊”等都是别人干的。封建统治者利用王三姑娘不愿拖累父母而殉夫之事,大肆表彰,广为宣传,这是封建统治者惯用的手法,似乎和王三姑娘本人没有太大的干系,一个强大的敢做敢当的女性命运的环形轨迹令我们不胜唏嘘。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人性的发现、人文主义思潮中就包含了妇女彻底解放的内容,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伟大进程中,妇女解放的呼声不绝于耳,途经几个世纪,在强大的呼声中,多少优秀女性还是牺牲于旧世界的魔窟之中。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太曲折了,太坎坷了,太蹒跚了。在此过程中,有些优秀的女性貌似做出反抗的壮举,但其实并没有跳出整个的网络。她们坚强的个性,敢作为的风格,实在令人赞叹。但是,有时历史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答案:个性愈坚强,悲剧愈深刻。《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王三小姐便是其中的例证,从《儒林外史》文本来看,沈琼枝的婚姻受了欺骗,盐商宋为富原本娶沈琼枝为正妻,谁曾想到了宋家却是为妾。所以,才有沈琼枝携金银器皿逃至南京,卖文为生的壮举。如果盐商宋为富娶沈琼枝为正妻便不会有此烈女反抗之举了。如此说来,《儒林外史》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奇女子的命运遭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转,王三姑娘如果有沈琼枝那样的被骗为妾的遭遇,按照王三姑娘那样刚烈的个性,她可能成为另一个沈琼枝;如果沈琼枝有王三姑娘那样丧夫后生活无着,又不愿连累父母的遭遇,沈琼枝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王三姑娘。王三姑娘转为沈琼枝,具有反抗纳妾制度的进步意义,沈琼枝转为王三姑娘,具有揭露封建礼教“在爱人的形式下吃人”的意义,成为一个鲁迅所描绘的“无有杀人主犯的‘无物之阵’”。[4](P214)因之,不能简单地以为沈琼枝就是光辉的反抗形象,王三姑娘就是封建礼教的信奉者、牺牲品。《儒林外史》的这种隐形的对妇女命运的揭示,是该书的最大特点之一。

我们希望历史已发展到一个阶段:沈琼枝既不为妾又能自主择夫,王三姑娘丧夫之后能自主自立又能重新择夫,不做亡夫的殉葬品。两人的命运遭际不要互转,因为王转沈是悲剧,沈转王更是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皆为眷属”,愿天下如沈琼枝、王三姑娘者都有美好的幸福家庭,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吴敬梓.儒林外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蔡景康.《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J].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4(3).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霍松林. 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王三娜拉儒林外史
王货郎回家过年
王货郎回家过年
报仇(小小说)
勇敢出走的娜拉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单宝塔诗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王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