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2018-01-01梅应虎
汪 钰 梅应虎
液化空气(杭州)有限公司
欧美发达国家历来重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相应颁布了相关法规标准;其中最科学、也最为人们推崇的是《OSHA 29 CFR 1910.146 Permit-required Con fi ned Space》(以下简称OSHA标准)。
我国也很重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现已基本建立有限空间作业法规标准体系:1988年颁布了《GB 8958-198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2007年颁布了《GBZ/T 205-2007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2013年颁布了具有法规效力的《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作为《暂行规定》的强调和补充,2014、2015年又先后颁布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和《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
1 有限空间的特性分析
1.1 有限空间定义
OSHA标准对“有限空间”(Confined Space)的定义是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空间:足够大、可以容纳一名员工身体进入并完成指定工作;出入口受到限制;不是为员工连续占据而设计的。OSHA标准又将有限空间划分为“需要许可的有限空间”和“不需要许可的有限空间”。
《暂行规定》对“有限空间”的定义是: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可以看出:《暂行规定》中定义的“有限空间”几乎等同于OSHA标准中的“需要许可的有限空间”。此外,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翻译的原因,有限空间也常被称作“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
1.2 有限空间特征
OSHA标准指出,有限空间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包含或潜在包含危险大气环境;包含潜在吞没作业人员的物料;有一个墙壁向内聚合或地面向下倾斜的内部结构,它可以致使人员陷入、窒息或截面变小;包含其它任何公认的、严重危及人员安全和健康的危险。
1.3 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
有限空间的以上特征,决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可能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有害因素:
(1)容易致使作业人员缺氧窒息。有限空间内,大气中氧气被消耗或被其它气体挤占,当氧气含量低于19.5%时,可能导致人员缺氧窒息。
(2)容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当有限空间内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超过其10%燃烧下限(LFL),或者可燃性粉尘浓度超过其燃烧下限,或者氧含量大于23.5%时,可能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3)容易致使作业人员中毒伤亡。当有限空间内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OEL)、甚至超过其威胁生命或健康浓度(IDLH)时,可能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4)容易发生作业人员吞没、坠落、触电、中暑、生物病原性感染等伤亡事故。
(5)容易引发较大事故。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通常看不见、摸不着、隐蔽性很强,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如果盲目施救,常会造成施救人员的连续伤害,致使事故伤亡扩大,引发较大事故。某知名跨国公司统计表明:50%的有限空间作业死亡人员是救援人员[1]。
1.4 有限空间作业负面案例与事故统计
案例1:2011年8月14日,某大型钢铁集团公司员工在清理真空罐时,发生4人氮气窒息(缺氧)死亡事故;案例2:2013年11月15日,某生物科技公司员工在清洗料液槽时,发生4人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案例3:2014年5月31日,某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员工在清理淤泥时,发生人员硫化氢中毒事故,4人死亡、2人重伤;案例4:2015年3月18日,某橡胶公司员工在清理无盖的废水池时,发生人员中毒事故,3人死亡;案例5:2016年7月11日,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清理发酵罐时,发生4人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案例6:2016年7月9日,某铸业有限公司员工在进行氮气阀门调试时,发生箱体内5名作业人员氮气窒息(缺氧)死亡的事故。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在世界各国屡有发生。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有近100人死于有限空间作业[2];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2015和2016年,我国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发生起数分别为12、12和9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41、46和31人。
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最小化要求
2.1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建立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在内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监护人、作业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
2.2 建立有限空间台账
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有限空间定义、《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和相关在制产品,建立健全并及时更新本企业的有限空间管理台账,见表1。
在建立台账时,应当克服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敞口的池(沟、井、坑、洞)、没有完全封闭的在制压力容器或管道等不属于有限空间。前面提到的负面案例4中,就是因为这一误区才导致了事故发生(该企业的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误以为无盖的污水池不是有限空间)。
在建立台账时,应当充分辨识各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一般与有限空间结构、储存物料的理化特性、微生物行为等有关。其中,对于储存化学品物料的有限空间有害因素辨识,应参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即SDS或MSDS)的内容进行辨识;对于下水道、发酵池、污水池等容易滋生微生物的有限空间,应特别关注“微生物行为”(如:微生物分解老鼠尸体),某些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成硫化氢、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和有害气体,并消耗大量氧气,前面提到的负面案例2、3、5均属于微生物行为产生的硫化氢中毒事故。
建立台账之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该在各有限空间出入口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牌,并尽可能地将出入口封闭,以防他人误入或擅自闯入。
2.3 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流程
按照表2的内容,制定本企业的《有限空间作业许可审批表》;任何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履行许可审批流程。
审批表中,除了“审批人意见与签字”栏由安全管理人员填写审批外,其他均由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填写申请。在填写“危险有害因素”栏时,除了应注明台账中已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外,还应考虑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如:涂装作业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和有害气体、焊接作业中产生的烟尘和使用释放的保护气体、化工清洗作业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和有害气体、清理清洗作业中因搅动污水而溢出的原本溶于水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等)。
安全人员审批的时间节点,可选在初次检测合格之后,也可选在初次检测之前。如果审批时间选在初次检测之前,则应在“审批人员意见”中注明“应在检测合格后作业”。
2.4 编制和遵守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一般由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或由丰富经验的作业人员编制,其内容包括所有安全防控措施和具体作业的步骤等;这些安全防控措施包括监护、隔离、通风、检测、作业安全要求和PPE使用等。
2.4.1 监护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安排监护人。
监护人应由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清楚潜在危险有害因素、懂得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的人员担任。
监护人必须在有限空间出入口处密切监视有限空间内的作业状况,不得擅自离岗。
监护人应掌握作业人员数量,适时与作业人员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当发现不符合作业条件、作业人员行为异常、外部威胁或自己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职责时,通知作业人员终止作业并撤离;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
2.4.2 隔离
隔离(又称隔断、隔绝)是指对有限空间采取措施解除服役、免受能量和物料进入的过程。
当有限空间存在与之连通、且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或物料时,必须在有限空间作业前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如对危险能量进行上锁挂牌(LOTO)、插入盲板、拆除部分管道、断开所有机械连接等。
前面提到的负面案例6中,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业前没有进行可靠隔离。
2.4.3 通风
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强制通风措施。
禁止对有限空间输送纯氧或富氧,以防因氧气浓度过高而导致燃烧爆炸危险;当采用通风管通风时,应将通风管置于有限空间底部,对底部进行有效通风。
当发现作业过程中通风设施停止运转时,应及时通知作业人员终止作业并撤离。
2.4.4 检测
在通风之后、作业之前30min内,作业人员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采样检测;采样点应具代表性,对于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于顶部、中部、底部各部位采样;作业中应每隔2h进行定时采样检测;检测时,应首先检测氧气浓度、然后检测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浓度、最后检测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有时间、地点(方位)、气体种类、浓度的记录。
经检测,如果氧气含量在19.5%~23.5%之间(体积分数)、可燃性气体浓度低于其10%燃烧下限(LFL)、可燃性粉尘浓度低于其燃烧下限(LFL)、有害气体浓度低于其职业接触限值(OEL),则表明检测合格。如:对于硫化氢、一氧化碳和氨浓度是否合格的判定值和仪器报警设定值应分别取10、20和20mg/m3[3]。
2.4.5 作业安全要求
必须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中断作业超过30min的,作业人员重新进入前,应重新通风和检测;如果出现检测不合格情况,则除检测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如果出现作业过程中定时检测不合格情况,作业人员应立即终止作业并撤离。
作业时使用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安全电压灯具;电压超过安全特低电压的用电器具设备必须使用漏电保护器;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时,照明和用电器具设备必须符合防爆安全要求。
作业中尽量避免交叉作业;当不能避免交叉作业时,应采取避免相互伤害的措施。
作业后,作业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应通知所有作业人员撤离,并清理现场、清点人数和器具,在告知相关人员、确认无问题后可关闭有限空间。
2.4.6 PPE使用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穿戴与有限空间作业相适应的个体防护装备(PPE)。
进行初次气体浓度检测的作业人员和实施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装备(也称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或隔绝式呼吸器,如空气呼吸器、长管呼吸器);作业过程中有缺氧或中毒倾向的有限空间作业(如清洗清理污水池或发酵池时可能会溢出硫化氢的有限空间作业等),也应佩戴隔绝式呼吸装备。
2.5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管理人员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掌握应急预案内容,并定期参加应急救援演练;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如监护人等)应立即报警,启动应急预案;严禁在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必须做好自身防护;应急救援人员个体防护装备(如隔绝式呼吸装备、安全绳索等)和应急救援设施(如灭火器材、担架等)应配备在有限空间出入口附近。
盲目施救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扩大,前面提到的负面案例1、2、3、5,都是盲目施救致使伤亡扩大的典型案例。
2.6 管理分包商的有限空间作业
当有限空间作业转包给有资质的分包商实施时,应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分包商员工的“入场安全培训”应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和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等培训内容,并要求分包商编制和遵守《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流程。
2.7 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安全管理人员应组织对作业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禁止未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员工上岗作业。
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作业负面案例和案例原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可采取的安全防控措施;《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具体内容和相关法规标准介绍;应急救援预案和盲目施救危害性;检测仪器(氧气含量分析仪、一氧化碳检测仪、硫化氢检测仪等)、PPE和应急救援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着重强调《有限空间作业五条规定》(即“五必须、五严禁”),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结束语
以上针对“有限空间作业是高风险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最小化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中小型企业可根据这些内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员工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意识,切实做好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
[1] 许楠,张礼敬,陶刚,等.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防范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160-165
[2] 南希·皮尔斯,郁振山.底线之上-NFPA 350《有限空间准入和作业指南》总览[J].现代职业安全,2015,(11):96-99
[3] 刘卫坤.有限空间作业避险[J].现代职业安全,2013,(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