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探究

2018-01-01范秀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馆服务

范秀萍

(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 安阳 455000)

博物馆与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公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和图书馆仅凭一己之力已难以满足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为此,两馆之间开始积极探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开展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在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一、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作的可行性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

纵观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早期一度以“图博合一”的状态存在。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湖南图书馆在1904年创办时就定名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在名称上直接体现出了图书、博物两馆合一的性质。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院,其中美术部收藏“经史词章之集,方技书画之遗”,实际上收藏的就是图书。此外,还有云南图书博物馆和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也均是“图博合一”的典型[1]。

国外如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设于同一机构达240余年;亚历山大图书馆更是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和综合科研机构于一体;美国总统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一个档案馆和纪念博物馆[2]。

(二)馆藏资源的交叉与互补

博物馆与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上存在交叉,如古籍善本、考古学文献、文物学文献、手稿等,既属于博物馆收藏的范围,也属于图书馆的收藏对象。

同时,博物馆与图书馆的资源又具有互补性,博物馆重在收藏实物,图书馆重在收藏文献,文物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书籍记录了历史,两者相互印证,历史才得以完整。如碑石传拓,可能碑石藏于博物馆中,而传拓存于图书馆中[3],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相似性

博物馆、图书馆均是政府开设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责任,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相似性。从服务对象来看,两者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从社会功能来看,两者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促进科学研究。从服务方式来看,两者都以人类文明为依托,将人类文明的总结或成果展示给受众。

二、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作的方式

(一)一馆两用

一馆两用,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中有博物馆,博物馆中设有图书馆。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了印刷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图书馆专辟伏尔泰藏书室作为博物馆[3]。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设有多个专题图书馆,如托马斯·J·沃森图书馆(Thomas J. Watson Library)、诺兰图书馆(Nolen Li-brary)、修道院博物馆(The Cloisters Library)、罗伯特·雷曼收藏图书馆(The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 Library)等[4]。2012年成立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典籍博物馆,就位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时间跨度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到现当代名家手稿,藏品类型从甲骨、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舆图、样式雷图档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5]。

(二)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指城市博物馆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共享。

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博物馆、图书馆合作的案例。如英国的东米德兰书籍连接项目,由阅读社、9个东米德兰公共图书馆、东米德兰博物馆、东米德兰地区档案馆以及东米德兰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理事会共同发起[6]。英国的聚宝盆项目拥有英国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等 102 个机构、超过 6000 件藏品的在线数据库,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3]。

在我国也有一些对于博物馆、图书馆合作的创新理念和模式。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都是博物馆、图书馆合作的典型案例。

(三)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和图书馆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是联合举办展览,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文献服务,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可以让观众从书籍中得到的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以加深公众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就提供教育资料和展品来支持休斯顿公共图书馆的故事讲解和其它活动的开展。

二是开展业务合作,观众在博物馆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同时,通过图书馆也可享受博物馆的服务项目。如美国纽约州的斯特朗博物馆内的展品中包括当地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读者可通过展览选择并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后既可将图书归还给博物馆,也可归还至当地公共图书馆的任何分馆[3]。

三是发挥各自馆藏优势,联合开展一些特定主体的信息服务项目。如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与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合作开展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探险项目”[3]。

三、关于城市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作的思考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各自馆藏资源优势,整合资源,交流合作,将大大提高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引导

博物馆馆藏资源以实物为主,这些文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并不能在展览时全部展示给参观者,参观者获取的信息往往受参观者本身的知识背景所限制。例如在参观青铜器时,不同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纹饰、铭文、铸造工艺、用途、背后有哪些故事等,并不可能全部体现在说明牌和展板上,如果参观者想要进一步了解,还需要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那么在哪些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知道,图书馆是收藏各类书籍的,那么本地图书馆是否可以借到此类书籍?反之,读者在图书馆阅读时,书中涉及到某件文物,图片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哪里可以见到实物?本地博物馆是否收藏有类似的藏品?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与图书馆应开展合作,为公众做必要的指引,搭建起一座联系文物与书籍的桥梁,实现博物馆藏物与图书馆藏书的相互参照,从而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

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相互参照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实现博物馆藏品与图书馆藏书书目之间的对照关系,如在博物馆展品旁设置二维码,参观者如果感兴趣,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更多信息,如在青铜器界面,可列一个相关图书的清单,如青铜器铭文类参考书目,青铜器纹饰参考书目,青铜器铸造工艺参考书目,青铜器用途参考书目等等,并在本地图书馆有藏书的书目后面标记,方便参观者对感兴趣的内容做深入的了解,引导公众深入学习。

第二层面,实现博物馆藏品与知识单元的对照,即将与该文物相关的内容形成知识单元,参观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标题即可看到内容,不需要再去翻阅图书。如介绍铜壶时,用户可通过每个项目了解其纹饰、用途、铭文等内容。这种方式往往只提供博物馆整理好的信息,带有科普性质,内容不够深入,只能了解关于这件文物的信息,而不能系统学习各时期铜壶的特点、区别等内容。与第一层面相比,这种主动提供知识的对照方式,对观众来说获取信息更加快捷,适合只想要做简单了解的参观者。

(二)馆舍硬件设施共享,提供文化休闲场所

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建设时,可实现硬件设施的共享,包括阅览室和休闲场所。博物馆的资料室收藏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献,但是缺乏空间较大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共用阅览室,将更加方便公众查询资料。此外,博物馆与图书馆联合建设还可以打造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服务。

博物馆和图书馆应该成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和图书馆更应该注重学习环境的打造,要充满教育、接纳、人文关怀的氛围。首先,环境要清幽雅静,让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避免过于严肃,使人压抑。灯光要尽量借用自然光,必须使用照明灯时应保证灯光柔和不刺眼、不昏暗。其次,需要符合环境心理学,既配备有宽大舒适的沙发,也有可席地而坐的矮桌、坐垫;既有适合成人用的座椅,也有适合儿童的座椅,让用户产生舒适、安全、宾至如归的感觉;再次,应具有良好的软件、硬件设施,方便用户快速获取资料,并设置学习共享空间、影视厅、咖啡厅等布局,能提供更深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最后,需要保障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利,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

(三)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数字博物馆与图书馆是实体馆的延伸,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到实体馆参访。对于习惯于体闲方式虚拟化的用户来说,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形式更多样、更富有亲和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是个庞大艰巨的工程,因此博物馆和图书馆可通过数字资源的共建整合文化资源,避免数字格式不统一带来的访问障碍,共享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成果,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数字资源平台。以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为例,开始于1997年由加州政府支持的数字化图书馆项目,以加州大学各分校为主,结合加州州立大学、加州科学院、加州历史学会、博物馆及档案馆等机构参与,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其核心是加州网上档案(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查询全加州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机构的手稿、照片及收藏品等数字影像资料[2]。

此外,博物馆与图书馆应加强图书资源共享的合作。博物馆的图书资料侧重于历史、考古、艺术、文博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随着读者对文物鉴赏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客观上要求博物馆开放图书资料室。同时,文博事业的发展,使博物馆对围绕文物藏品、陈列展览、考古研究等图书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提高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水平,也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专业人员科研与工作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可在图书采购、分编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在不改变图书资料归属权的基础上,编制“两馆”图书资料联合目录,有利于读者查询、利用这方面文献资料。博物馆还可利用图书馆数字化图书的技术,实现博物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

此外,博物馆与图书馆还需加强对移动设备的渗透,通过微信等方式,实时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传输,通过短小精悍的科普短文、增加虚拟馆的趣味性抓住用户的碎片时间,利用小时间实现用户的“深度阅读”。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合作

在博物馆和图书馆如火如荼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应避免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略文化传播的根本。博物馆、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只有科学研究做的深入,才能够充实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展教育的深度。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在某地区的历史研究上加强合作,通过文物研究、古籍研究、档案研究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并将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这样的展览既有描述地区历史的文字,又有展现地区特色的文物,因而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对于博物馆和图书馆馆藏交叉的部分,如古籍、碑拓等,两馆之间可以在保护技术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尤其面对当前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应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整合现有的古籍保护人才,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使我国古籍得到科学、规范的保护和利用。

结语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和图书馆要做好公众的领路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合作,便利公众查询学习资料的方式,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最终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博物馆图书馆服务
博物馆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露天博物馆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博物馆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