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
2018-07-31刘朴兵
刘朴兵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2010年1月至今,河南省共组织了9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它对促进河南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发挥了指挥引导作用。2018年1月,河南省对673229名2016级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学业水平考试。笔者有幸参加了历史学科的评卷工作,亲身接触到学生的试卷,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试题特点分析
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1]。
从出题类型上看,试题共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各占50分。其中,选择题共25道,每题2分。由于均为单项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非选择题共5道,每题均为10分。4道非选择题均为分析文字或图片作答的材料题。
从知识点的覆盖上看,中国史试题60分,世界史试题40分,试题偏重对中国史知识点的考查;政治史试题46分,经济史试题26分,思想文化史试题28分,试题偏重对政治史知识点的考查;古代史试题26分,近代史试题42分,现代史试题32分,试题偏重对近代史知识点的考查。
表1 试题满分分值统计表
注:中国古代史为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为1840年—1949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国现代史为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世界古代史为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史,世界近代史为地理大发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史,世界现代史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史。
试题打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如第28题,材料一、材料二均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有关,考查孟德斯鸠、卢梭这两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启蒙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材料三:“当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是“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表现?该历史事件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三将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
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第30题,材料一为两极格局瓦解后有关和平与发展的描述,考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材料二提供两幅图片,一是中国维和部队到达刚果(金),二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要求回答“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材料三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动及为当地增加的税收和就业岗位数据,要求回答“中国为世界发展推行的重大战略是什么?说明这一战略的积极作用”,紧扣当前中国外交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25道选择题由于是单项选择题,难度较小,每道题的分值均为2分,分析其分数分布情况意义不大,故这里仅分析5道非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及分数分布。
表2 非选择题平均分、难易度、区分度统计表
注:1.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目缺考4223人,平均分、难易度、区分度等数据均为扣除缺考考生后的数据;2.平均分、难易度、区分度等数据均保留两位小数,四舍五入,但难易度不是以四舍五入后的平均分做为分子的;3.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一般在-1到1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区分度=高分组得分率-低分组得分率;高分组取成绩最高的前27%的样本,低分组取成绩最低的后27%的样本。
由表2可知,5道非选择题满分分值50分,学生平均得分28.60,总难易度为57.2%,试题稍难。从单个试题来看,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第30题难度较小,平均得分6.42分。第27题难度较大,平均得分只有4.90分。5道非选择题的区分度总体较好,第26题、28题区分度较大,第29题区分度较小。具体分析如下:
第26题围绕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设有3问。第1问(4分),按要求完成表格,实际上是4道填空题,要求依次填写“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的商业政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我国古代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分别是什么。第1问主要考核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容易。但一部分考生有写错字失分的情况,如将第二空的“交子”写作“饺子”“交纸”,将第四空的“商帮”写作“商邦”。也有少数考生时间概念不明确,将第三空的“宋朝”(或宋、北宋)写作“两宋”“南宋”。第2问(4分),要求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由于可根据第1问表格的“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的商业政策”和“我国古代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时期”的提示来回答,故也比较容易,准确答出第1问的大多数考生均能答出“统治者重农抑商”“商品交易受到时间、场所等的限制”两项得分要点。第3问(2分),“综上所述,商业的活跃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该问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难度较大。但由于只要答出“促进古代城市的繁荣”“增加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推动城市在区域间的交流、交往”等1项得分点即可,故大大降低了该问的难度。第26题总体难度适宜,考生平均得分5.64分,7分以上的考生占45.15%。得分的峰值为7分、8分,分别占12.70%、16.91%。1分、9分最少,分别占2.09%、5.57%。
第27题为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事件。此题提供三个材料,材料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材料二为孙中山和《民报》的图片,材料三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关于“真正继承并完成了孙中山事业的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叙述。对应三个材料,第27题设计3问。第1问(3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此问主要考查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容易。多数考生均能答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但少数学生将“鸦”字写错,或将“甲午中日战争”写成“抗日战争”。第2问(3分),材料二两幅图片有关的重大革命事件是什么?并指出这一事件的指导思想。此问亦易,绝大部分考生均能答出“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和“三民主义”。但有少数考生将“三民主义”展开叙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时,将“鞑虏”写错,或仅叙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造成失分。第3问(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继承并完成了”孙中山的事业。此问考查联想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多数考生只答出“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这一得分点,对“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基本上没有涉及。第27题总体难度较大,考生平均得分4.90分,7分以上的考生仅占29.19%。得分的峰值为6分、8分,分别占17.02%、18.95%。9分、10最少,分别占0.46%、2.31%。
第28题为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启蒙运动。提供的三个材料前文已述,针对三个材料对应设有3问。第1问(2分),要求考生答出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该问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知识点的记忆情况,相对比较容易,多数考生均能答出“三权分立”“社会契约”(或“人民主权”)这两个得分要点,但也有少数考生将两人的思想主张混淆,或将“社会契约”写成《社会契约论》。第2问(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此问考查考生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较大。但只要答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个得分点的两点即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问的难度。第3问(4分),主要考查世界史、中国史类似事件之间的联想能力,难度一般。多数考生均能答出“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有少数考生将历史事件误答为“五四运动”,核心思想误答为“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第28题总体难度稍大,考生平均得分5.44分,7分以上的考生占34.49%。得分的峰值为4分,占25.60%。1分、3分最少,分别占1.04%、1.66%。
第29题为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此题提供三个文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原因。材料三是斯大林对新济经政策的放弃。针对三个材料,设有3问。第1问(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失败后,列宁又采取了什么对策调整经济?此问考查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容易。多数考生均能答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第2问(4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宁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此问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具有较大的提示性,加之考生只要答出“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内经济的混乱”4个得分点中的任意2个即可,因此该问相对比较容易。第3问(4分),针对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制在工业发展上的突出特点。此问考查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容易。相当一部分考生均能答出“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有一些考生将“斯大林模式”误答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系”“斯大林政策”等,将该体制的突出特点误答为“优先发展工业”,造成失分。第29题总体难度不大,考生平均得分6.20分,7分以上的考生占43.62%。得分的峰值为4分、6分,分别占23.57%、17.26%。1分、2分最少,分别占0.30%、3.80%。
第30题为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提供的三个材料前文已述,针对三个材料对应设有3问。第1问(2分),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此问考查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容易。多数考生均能答出“和平与发展”,但少数考生受材料一具体文字的影响,从中摘抄“维持世界和平”“发展经济”等。第2问(4分),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此问考查综合概括能力,难度稍大,但无论准确概括为“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或根据图片直接答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均可得分,因此大大降低了该问的难度。但仍有少数考生答成“支援落后地区”“创立APEC”等。第3问(4分),根据材料三,中国为世界发展推行的重大战略是什么?说明这一战略的积极作用。前一问,考查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之材料三中有“一带一路”的提示,极其容易。绝大多数考生均能正确答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一问考查综合概括能力,略有难度。但由于只要答出“加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任意一点即可,故难度有所降低。部分考生不认真阅读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只答“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发展的积极作用,造成不必要的失分。第30题总体难度不大,考生平均得分6.42分,7分以上的考生占48.32%。得分的峰值为6分、8分,分别占22.83%、26.86%。1分、9分最少,分别占0.47%、2.05%。
表3 非选择题各分数段得分人数及百分比统计表
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1.提醒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弄清历史基本概念,理清历史基本线索,是高中生学好历史课程的前提,也是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该把“易错点”给学生明确指出来,重点强调,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如第27题所涉及到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而非“民主、民权、民生”。1949年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当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
答题时写错字是考试的大忌,也是部分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第26题,部分学生将“商帮”写成“商邦”,将“徽商”写成“微商”;第27题,部分学生将鸦片战争的“鸦”写成“雅”“鸭”“邪”等;第27题,少数学生将“社会契约”的“契”写错;第29题,少数学生将“斯大林”写成“期大林”。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一些专有名称应该着重强调,不让学生自主发挥,多写、少写乃至错写,对易写错的字更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
2.提高学生审题作答能力
在评卷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没有认真读题或审题不清,造成失分。如第27题,要求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继承并完成了”孙中山的事业。不少考生答“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等内容,在审题过程中并未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孙中山的事业”等关键点。第30题第2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有学生答成“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派维和部队抗美援朝”等,很明显没有审清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第30题第3问,要求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作用。而材料三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动及为当地增加的税收和就业岗位数据。许多考生并没有认真审题,根据材料三作答,而是自由发挥重点叙述“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彻底读懂弄通然后再答,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少数考生在答题时,字迹了草,不分段、不分点,眉目不清,增加了评卷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出现漏评失分的现象。教师在平常的考试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习惯,做到书写工整,眉目清晰,答案分段、分点,要点化、序号化。
3.强化学生信息提炼能力
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信息提炼能力不足,是这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暴露出来的一大问题。如第29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宁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有些考生对材料不加提炼,直接照抄大段原文。有些考生答题啰哩啰嗦,偏离主题,缺少关键词。
参加本次评卷的一位高中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在回答问题层面,也有了实际领教和认识,那就是严谨、扣字眼、答关键词。平时老师改卷常常看学生写多少,好象表述成段才是高分试卷,通过这次评卷,知道了其实答案只要求精准的关键词,对语言逻辑、理论水平要求不高,今后教学中要增加语言精准度和关键词的训练。”
信息提炼能力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可提高,教师应认真总结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答题规律和基本技巧,将这些规律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并通过专门的试题训练,使学生对这些技巧和规律能够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历史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多涉猎各领域的书籍,开拓视野,宽备待用。还要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如第30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主要成就,这和当下的时事热点有很大的关联。在评卷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了解“一带一路”战略,或者理解片面。没有注意到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一个经济战略,又是一个外交战略,这个战略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甚至全球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并给予恰当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
与高考相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较低,这主要因为前者是高校选拔性的考试,而后者“主要衡量普通高中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2]。长期以来,由于与高校招生的关联度不大,河南省部分学校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不太重视,学生也不太当回事。近年来,一些省(区、市)开始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这一高考综合改革措施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第一生源大省的河南省,决定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3]。随着人们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视,这一考试将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