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问题与策略
2018-01-01张建国王宝玲
张建国,王宝玲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变快,人们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压力而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而厌学情绪不仅出现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在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也会有所体现。此外,高中生学习的课程比较多,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许多重大考试,一些学校还安排了周考、月考等众多考试,因此,考试焦虑也是高中生经常面对的困扰。
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常常会出现问题,如与父母起冲突、与同学不融洽、得不到老师的重视等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在生理方面迅速成熟,心理也随之发展,而心理的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上的成熟,于是产生了各种矛盾,外在的开放性与心理的闭锁性,对家长的依赖性与内心的独立性,情绪情感的表露与内隐并存等。
4.挫折适应问题:由于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高中生虽然生活领域并不宽广,但遭受挫折的方面并不少,比如自我认同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学业方面、理想追求方面等。遭受挫折所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高中生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态度,长期下去,会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提高高中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目前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而心理健康课在其中可谓是中流砥柱。因为心理健康课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最容易迅速解决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
二、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有问题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服务,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一门新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存在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因而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高中心理健康课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被当做一门课程来学习,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还占据着主体和核心地位,忽视了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没有把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还设有心理学科考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的模式应试化、学科化。
2.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种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理论,但为了防止学科化倾向,讲授不能过多,于是就采用另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班级里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比如一个常用的团体活动课就是“优点轰炸”,每个同学都夸赞其他同学的优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自信,并改善人际关系。
3.课程缺乏统一教学大纲与教材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1年曾经印发过一个《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对在普通高校如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做了具体指导。但是高中如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指定的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也没有一致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比如,有的地区或学校随意地自己编写书籍作为上课的教材,完全没有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指出,“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当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心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认知,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愉快的生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学生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完善和改变,有时涉及某一主题的心理辅导要进行3-5次,甚至是一系列的活动。如同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阶段性。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注意焦点只是放在课堂教学,对学生真正的变化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进策略
1.严格管理高中心理健康课的教材的使用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学校课程(习惯上称为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但是必须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才能在高中心理健康课课堂上使用。
2.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这种目标是针对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宏观的,对高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缺乏具体指导。实际操作中,一些高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理解为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所开展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其实是歪曲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初衷。高中心理健康课作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目标,高中每个年级的心理健康课要有自己的目标,每堂课也应有具体的目标。因为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按照课程目标规划设计课堂内容和课程环节,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围绕课程目标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所以,确立明确的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开设高中心理健康课必须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心理健康专业与其他专业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才能知识结构跟上专业的新发展。教育部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要对心理健康相关多加学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并能了解到广大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习提高的渴望,这才能从主观上意识到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给老师们提供更多高质量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3.优化教学方法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方法应用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高中心理健康课应该符合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要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有:体验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必须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使学生结合教学活动,进行心理的反思与构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学生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式教学要注意选择与主题相符的活动,教师的引导语尤其重要,在分享环节要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情景式教学要注意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总之,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活动的情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产生深刻的主观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对他人产生积极的想法,达到心理健康发展、人格成长的目的。
4.完善评价标准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难点。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重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易和其他课程一样使用卷面考试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可以通过听评课的方式,可以从教师、活动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考核。
其中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对心理健康课目标的设置是否恰当,课题选择是否是多数高中生的共同心理问题,活动是否能让多数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和感悟,教师在指导活动开展时是否能引导活动不断深入,并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等。
针对活动的考核主要是活动是否学生参与积极,吐露心声,活动气氛是否温暖、活跃;活动是否形式多样并且都紧扣主题等。
对学生的考核是心理健康课考核的一个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投入度;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获得心灵成长可以通过课程之前的问卷测量与课程结束后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问卷测量结果的对比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