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和中西
——吴冠中与苏天赐绘画艺术比较研究

2018-01-01朱丹辉

关键词:林风眠天赐吴冠中

朱丹辉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吴冠中与苏天赐为现当代中国画坛璀璨夺目的两颗星斗。他们同出自杭州国立艺专,以油画闻名于世,同时又像他们的老师林风眠一样以各自的方式行走在中西绘画的融合之路上,最终成就了自己在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的艺术理想、绘画语言大相径庭,故而二人在各自的艺术生涯中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虽说他们的创作风貌有异,但其艺术理念和精神高度却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可以说均极大地滋养了我国的绘画艺术,为当代绘画中的中西融合确立了重要的艺术参照。若言二者最重要的艺术差异,以笔者陋见,吴冠中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于极大张扬了以造型为主的油画语言的形式美感,而苏天赐则表现为对于诗意般的江南印象的色彩突破上。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这类画风,一度曾因“形式主义”的倾向受到主流思想的排斥。然而事实证明,正是基于此种绘画本身的执著与守望才显示出了他们对于画坛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价值。“形式主义”无可厚非,关键是“形式”背后要用内涵,此谓之“有意味的形式”。

一、兼收并蓄的艺术师承

吴、苏二人的艺术成就无疑受益于林风眠的言传身教,两人先后都曾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当时的杭州国立艺专是林风眠实践其艺术思想的阵地,以学习西方近现代美术为主。林风眠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既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又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林风眠自幼便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及过人的天赋,19岁时留学法国,进入法国第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就读。林风眠在法国的艺术深造期间广泛深入地接触到了各种艺术形式,并因其聪明才智而大受赏识。1925年,林风眠学成归国,受到了当时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提携,受聘成为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第一位校长(后南下任杭州国立艺专校长),秉持“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国立艺专,不拘一格地招贤纳士。与徐悲鸿、刘海粟、蒋兆和等人一样,林风眠也认为中国画必须进行改良。但与提倡现实主义精神和引进西画写实技法的徐悲鸿有所不同,林风眠主张引入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想,主张创作自由,追求西方印象主义与中国画写意传统的融合,在“为人生而艺术”的指引下,不断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以此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林风眠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感染和影响了众多的追随者,吴冠中和苏天赐便是其中的代表。

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有着鲜明的个性风貌。他于1936年转学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启艺术生涯,受学于潘天寿、李超士和吴大羽等老师。虽然他并不是林风眠的入室弟子,但他的确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厚滋养,并获益匪浅。杭州国立艺专的求学经历给予了吴冠中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开阔的艺术视野,这些都为他今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他步林风眠后尘,同样留学法国,面对多元纷繁的西方绘画,他没有像徐悲鸿那样追求古典写实,也不像赵无极那样痴迷现代抽象,他和恩师林风眠一样,都被西方的印象、野兽、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所深深吸引。

同样师承于林风眠的苏天赐则是林风眠的学生与助教,曾经追随林风眠大半个世纪,不仅深刻了悟老师的艺术思想,还与林氏的个人命运一起沉浮起落。在回忆恩师林风眠时,苏天赐曾说:“林先生不是我学习艺术的第一个老师,但却给我有一种‘启蒙’的感觉,这是因为即使我曾从以前的老师那里学到过许多绘画的基本技巧,但是林风眠却把我直接领去叩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辨认艺术领域的层次。”[1]他是林风眠艺术思想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承袭了林先生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理念,并将其薪火尽可能地相传给了下一代画家,最终如林风眠一般桃李满园,培养出众多的当代画坛精英。

不论是吴冠中还是苏天赐,他们都深深扎根于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思想中,多年如一日地默默前行,从而衍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林风眠兼收并蓄、调和中西的艺术思想,以及身体力行所创造出的极具民族风格与个人抒情画风的艺术路线,都为吴冠中和苏天赐提供了有章可循的发展思路与风格典范,而林先生的这两位高徒也的确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在中西融合的艺术之路上不断地积极进取,并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中西方的不同艺术历程

虽然吴冠中与苏天赐同样师出于林风眠,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吴冠中留学法国接触众多西方现代艺术,拓宽了眼界及画路;而苏天赐则一生追随林风眠并深受其影响,安静淡然地作画和生活。

吴冠中1946年争取到赴法留学的机会,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均非常优秀。此时巴黎美术界的情形已经与徐悲鸿那辈老艺术家求学时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当年被徐悲鸿等大师们所厌恶抵制的印象派绘画早已成为画坛的典范,而吴冠中的老师苏佛尔皮的艺术风格就接近于毕加索。二十年后的这种变化使得吴冠中在毕业回国时树立了要为国人“翻译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2]的想法。然而吴冠中回国后不久就遇到了文艺整风,他的绘画艺术被批判为“走向腐朽死亡的资产阶级艺术”,他所创造的抽象绘画被称作“堕落的艺术”,类似的批判给吴冠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侮辱和人格伤害,也轻蔑地否定了他的艺术观念与理想。1953年,吴冠中从他任职的中央美术学院调出,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绘画课,并开始以风景写生的方式继续研究绘画形式的问题。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吴冠中致力于研究风景油画的创作之路,并探索油画的民族化,追求将欧洲油画描写自然的直观主动性和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融合到一起。此时恰逢提倡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体验生活,画家外出写生蔚然成风,风景画因此极受重视。吴冠中就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下以风景画画家的身份驻足于当时的中国画坛,这一时期漫长、艰苦而又兴味盎然的经历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也正是这段时期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吴冠中的艺术之路在60年代中期的极左政治狂潮幸免于难。1970年,吴冠中和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起到河北石家庄附近的农村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之余吴冠中重拾画笔继续创作风景画,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丰厚成绩,创作出不少质朴而沉厚的作品。1973年吴冠中由农村返回北京,开始创作传统中国水墨画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油画与传统水墨画之间游刃有余,探索并寻找二者融合的契合点。与此同时开始关注艺术思潮并公开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一举成为20世纪后期受人瞩目的艺术评论家。这样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使得吴冠中习惯于在面对不同环境时所需做出的调整和适应,同时也打开了他的眼界与审美,拓宽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为其今后的艺术成就做足了铺垫。

与兼攻中西绘画的林风眠、吴冠中不同的是,苏天赐自始至终都只钟情并痴迷于油画的创作,探索富有中国独特传统意蕴的油画之路,创造了具有东方意韵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油画风格,有着浓厚的母土情结。1922年,苏天赐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小学时就受到鼓励而尝试用水彩颜料进行风景画写生,在军阀混战中度过了整个童年,青年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大量创作宣传画和墙报,萌生了对绘画的强烈兴趣。1943年成功考入国立艺专,进入林风眠画室并成为其助教,得到林先生众多教诲与指导,系统地研究了东西方艺术,并与林风眠一起致力于探究中西绘画融合的可能性。1946年苏天赐毕业于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后,历任广东省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及南京艺术学院教师,一生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教学,多次参加和举办画展。

三、中西融合的艺术探索

在同一师门学成后,由于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经历,吴冠中与苏天赐开始了各自的艺术探索之路,并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

吴冠中的艺术个性深受杭州艺专吴大羽的影响,并因着巴黎留学的经历而与西方现代艺术更为贴近,他与林风眠一样,都是从西方的近现代写意型艺术入手来追求中西融合。在离开学院画室之后,吴冠中逐渐摆脱了学院派流行的习作模式,在绘画才艺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对画面的形式构成与光影色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天赋,一位外国的艺术评论家甚至认为吴冠中在50年代从巴黎回国时,其“油画色彩和气魄已超过了徐悲鸿和刘海粟,甚至于他的老师林风眠”。[3]他在点与线的形式韵律和色调节奏的把握上所凸显的才能在他创作的油画作品中清晰可见,他也借由这种形式来进一步追求意境的表现,在动笔绘画前他就用“达意”的标准来构筑画面,依据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来选取景物,组构画面。但他没有被造型的形式规律所束缚,在跳出西方绘画表现技法之后,他更是在作品中加入了独特的中国意境,跟随着他的老师林风眠继续探索中西融合之道,并取得巨大进展。他最突出的地方便在于对绘画形式美感的张扬上。此种形式突破受益于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领悟,同时也与他回国后所处的压抑的政治环境以及长期的农村野外写生有关。这种美的“形式主义”既具有鲜明的个人面貌,又显然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虽是缺少明确的政教痕迹,但至少是无害的。其实,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应对策略。

上个世纪80年代,吴冠中开始进行水墨画创作,这同时也带来了他油画风格的变化,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他的艺术创作已经超越了体裁特征的限制,充分以意境来表现浓厚的中国韵味。先前长期的在绘画形式方面的累积终于厚积薄发地使在艺术的世界里,撒豆成兵,随心所欲。可以说,吴冠中以其自身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手法寻找到了中西绘画的平衡点,实现了中西绘画浑然一体的艺术风貌,既赋予了油画独特的东方意韵,同时也为传统中国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形式,正如吴冠中自己所言一般,“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4]由此我们很容易将其与当初林风眠兼容并蓄的开放式艺术教育思想联系起来。

与自由穿行于水墨和油画间的吴冠中相比,苏天赐同样继承了林风眠融汇中西的远大抱负,只是他终身奋战在探索具有东方意韵的油画征途中。早期他主要创作肖像画,淡化西方绘画所重视的光影,转而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将真实所见与心中所想经过意向整合,营造出抒情写意、凝练单纯、深具东方意境的油画作品。正如其所说,“如何出入于东、西方之间而又能融合在一起?我选择从线入手,从西方边线与形体的相依到东方借用笔以传神的韵味。”[5]然而,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还是在对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江南印象的色彩表现上。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语境里,江南具有特殊的审美地位。古往今来,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意象一直是诗人、画家着力描绘的对象。苏天赐与吴冠中一样同为江南地域的人,不过他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江南。与吴冠中绘画语言形式感的突破不同,内向含蓄的苏天赐将色彩的纵情挥洒作为自己绘画的立身之本。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苏天赐的创作题材开始由人像转为风景,他笔下那“水秀山清眉远长”的江南水乡既有寂寥萧瑟之景,又含生机勃发之情,令观者得以在“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画面中体悟其创作时的胸中砥砺与沧桑韵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江南一带的生活经历使他极具江南的飘逸与空灵,他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气质都像极了那山清水秀的烟雨江南。他通过油画风景语言来表达江南秀逸的意境,并借鉴传统山水的笔墨方法和虚实对比来营造空灵效果,最终抒情达意地表现了他所钟爱的自然精神。而其对色彩的有力把握逐渐造就了面目独具的个人风貌。苏天赐充分利用油画色彩厚重、变化大的优势,使其与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调和起来,大大生发了油画色彩语言的表现空间。故而,虽说苏天赐不画中国画,但其油画作品则充满了中国画神妙的审美意蕴。这显然离不开他色彩运用技法上的驾轻就熟,收发自如。此相比于吴冠中绘画形式上的开拓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吴、苏二人均以“有意味的形式”立足于现当代画坛,不过吴冠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造型方面,苏天赐则为色彩。

四、结语

虽然吴冠中与苏天赐的艺术之路稍有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都能够在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在突破绘画体裁束缚的基础上,营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意蕴之美。并且他们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凭借着艺术修身立命,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民族责任感,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华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不盲目效仿和迎合西方,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创作精神。虽说,二位画坛前辈均已仙逝,但其人其画毋庸置疑已成为这个时代宝贵的艺术遗产。

猜你喜欢

林风眠天赐吴冠中
天赐灵机
春江水暖
林风眠《静物·瓶花》
消防安全重于泰山(漫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天赐美景香水河
天赐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