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改革理论基础问题探析
2018-01-01牛永辉
牛永辉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改革开放已经迈入了第四十个年头,但在谈及改革的必要性时,人们往往还是习惯于从原有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来寻找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关于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有过论述,但并未形成理论体系。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问题不仅没有丝毫回避,而且是积极地按照这一矛盾规律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毛泽东的经济改革思想更是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根据、矛盾性质、矛盾特点,以及矛盾的解决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这一历史课题还未出现,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尚未从科学的理论变成现实。但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设想,认为将来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形态应该是同样的,即在这个社会制度下同样会经常变化并要求其不断进行变革,其时的社会具体制度不可能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关于将来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进行改革的重要论述。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列宁为核心的苏联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以代之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可以看作是前苏联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和实践探索,但这样的政策变化只能够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前所进行的改革尝试,因为苏联1936年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列宁于1924年就逝世了,因此,他未能提出和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经济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斯大林其时应该把握这一历史契机,自然更应自觉地提出并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问题,可斯大林显然是过分自我陶醉于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为苏联社会已不存在矛盾了。斯大林指出:“现在的苏联社会的特点就在于,没有对抗的敌对阶级,没有阶级冲突,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不定的矛盾,而是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矛盾,而是苏联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1]。在一个长时期里,斯大林“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完全适合”[3]的,这等于关闭了社会经济改革的大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地理论探索,运用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并大胆实践,逐步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这一重大课题的实践创新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毛泽东经济改革理论基础问题探析
毛泽东是一位辩证法大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他最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有矛盾就有矛盾运动,就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面对充满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毛泽东正是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的,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诸如在基本矛盾的理论依据、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基本矛盾解决的方式方法等问题上,都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分析,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继承和超越。
2.1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依据
毛泽东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分析,集中体现在其撰写的《矛盾论》这篇文章中。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即在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及其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会例外。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发现“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并把它运用于“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运用于“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极其伟大的成功”[4]。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变革也必然是由其存在的矛盾及其运动不断推动的。毛泽东指出,苏联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不承认社会主义的矛盾,苏联在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只看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团结和稳定的好的一面,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时,也只关注所谓精神上的和政治上的一致性,看不到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这个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实质是在否定矛盾的普遍性规律。毛泽东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5]。”那么,这种矛盾是什么呢? 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所谓“仍然”,说明毛泽东是在坚持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作出的分析和判断。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列宁则把生产关系比作社会的骨骼,而把上层建筑看似附着在骨骼上的血与肉。他认为: 马克思“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是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8]。可以看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他们关于此问题的理论要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两对矛盾,也可以表述为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其相互联系,对立统一。即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并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并决定着上层建筑;反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从而对生产力又发挥着推动或抑制作用。两者对立统一、动态平衡,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可以肯定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这两对矛盾或一个问题三个层次当作基本矛盾来考察的,并认为其相互关系对所有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具体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毛泽东依据并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并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也就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
2.2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
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和以前所有社会形态基本矛盾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这些矛盾的性质却是根本不同的。“旧社会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与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这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这就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6]”。这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依据。毛泽东指出:“将来全世界帝国主义都被打倒了,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要改革,还会有‘革命’这个词。”他还说:“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不对头,就要推翻它。上层建筑保护人民不喜欢的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9]。可以尝试这样理解,毛泽东习惯性地用“革命”这个词语来阐述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改革的任务无疑是千头万绪的,既艰巨又复杂;另一方面,毛泽东显然又是将社会主义改革这种革命与以往的革命加以明显区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问题所须进行的改革或革命,是非对抗性质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以往阶级斗争时代的革命是对抗性质的,要推翻的是反动剥削阶级统治的旧的社会制度。因此,这两种革命是具有根本不同性质的革命。
2.3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衡与不平衡,或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6]”。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不巩固,在某些领域还存在剥削现象。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关系方面,在公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方面,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以及不同的所有制之间,都存在着如何协调比例,寻找比较适当的形式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解决的矛盾,都要求抓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合理妥当解决相关问题。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因此,“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5]。”解决矛盾达到平衡,然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再解决再平衡,如此循环,不断发展。“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也可能局部地打破这种平衡和统一,还需要作局部的调整。”“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6]。”可以看出,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为找到科学解决矛盾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2.4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理解,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存在的矛盾,应该与旧的社会制度下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解决方式不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应该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式来加以解决。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使刚刚建立还不巩固的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上存在的不足得到改善,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毛泽东说:“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事物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先进的事物,也有落后的事物。”“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10]。”这里的“改造”,也就是“改革”。
3 结语
毛泽东的经济改革思想,承认并正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基本矛盾提出的理论依据、性质特点和解决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阐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学说或理论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的最初探讨。改革是社会主义永恒的话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1]。”因此,从理论源头上搞清楚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方方面面问题来解释改革的必要性,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