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宪法教育中的运用

2018-01-01胡大伟

关键词:宪法案例理论

胡大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案例教学是法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宪法教育中因时而进地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大学生宪法教育“理论有余,远离生活”的刻板面貌,激活宪法课堂教学,让宪法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一、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宪法教育中的价值

(一)“宪法”法律性的内在要求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信仰的培育,从制度、法理、仪式上做出了全面部署。《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当前,深入开展宪法教育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深入有效的宪法教育是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宪法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顺利实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相比刑法、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宪法法律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实践和认知。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许多思政课教师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大面积精简宪法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宪法教育停留在宪法政治性的简单介绍上。同时受课时限制,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思政课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强调理论灌输,不善于运用鲜活的案例来解释宪法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形塑法治思维。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难以感受到宪法教育的重要价值,使他们误以为大学生宪法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简单延伸,甚至感觉宪法不是法,它无关生活、远离现实。在基础课课堂上宪法教育必须改变对宪法政治性的单一强调,突出宪法的法律性。[1]案例教学可以凸显宪法法律性的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到宪法对现实生活的切实关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意义,进而不断提高宪法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凸显宪法实施时代价值、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运用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2]此次会议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彰显了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宪法实施是“纸面的规定”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的过程,是宪法的规范内容“生活化、实践化”的具体展现。关于宪法实施的准确把握及深入推进与各种各样的宪法案例高度关联,通过对典型宪法案例的梳理评析可以强化法治思维,展示宪法“立体化”的面孔,让老百姓真正关切宪法的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3]新时代的普法工作要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需要因时而化,因势而新。在青少年宪法宣传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中小学阶段主要围绕宪法常识和宪法制度的宣传教育重点发力,而大学阶段则需以宪法理念、宪法原则的深化理解,法治思维实践能力的提升为聚焦点。在大学生宪法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宪法知识和原理的讲解,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宪法案例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宪法法治思维。

二、宪法教学案例选取的基本要求

正确选取案例并合理地运用于大学生宪法教学中的首要前提是认清宪法案例的基本特点。民法、刑法等部门法案例大部分源于司法判例,而由于我国宪法一般不会被直接运用于司法裁判,因此宪法案例主要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涉及宪法问题的宪法事实和行为。基于宪法案例的特点,围绕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教学目标,宪法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一)真实性和代表性

采用宪法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大学生宪法教育偏重政治理论灌输,缺乏“实践化、生活化”场景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弊端。因此,宪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体现真实性,真实的宪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场景的真实案例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宪法实践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兴趣,训练他们的法治思维。当然,并不是任何真实发生的现实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2018版基础课教材关于宪法教育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六章的第二节第一目和第六节第二、三目之中,第二节第一目主要涉及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等内容,而第六节第二、三目主要涉及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教材关于宪法内容的安排精炼而且分散,这决定了教师对宪法内容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宪法案例虽然不如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案例多,但可供选择的案例总量并不少。教学中需要对这些案例做出归纳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注重真实性而不具代表性,就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宪法案例选取除了要求体现真实性之外,还必须具有代表性。

(二)针对性和启发性

案例教学通过创设“场景化、实践化”的情景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宪法原理,领会宪法精神,提高运用宪法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的案例设计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宪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宪法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宪法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选择的案例应该能够解释说明教学内容,案例和教学主题之间应该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匹配度。宪法教学案例是为了说明、解释和佐证宪法理论而选用的,因此不是任何宪法事件和行为都能作为教学案例,入选案例除了具有针对性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宪法教学案例设计要能够激发大学生去积极思考,通过启发思辩让他们加深对宪法理论的认识,进而不断提升宪法思维能力。

(三)疑难性和浓缩性

经过中小学阶段基础性的宪法宣传教育之后,大学生对宪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他们对宪法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会有更高的渴求,他们需要宪法理论和宪法精神的深层滋养。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还需考虑到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增量成长的需要。如果在宪法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具有一定价值引领意义和可探究性,那么案例教学很容易陷入“故事会”的尴尬境地,难以产生应有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运用宪法案例教学前,需要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其难易程度,排除不具有价值引领和理论提升意义的案例,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探求宪法理论欲望的典型案例。此外,由于课时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选择的宪法教学案例应该长短适宜,不能用冗长的教学案例淹没宪法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庞杂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干扰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为了凸显案例的教学价值,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宪法案例进行客观准确的编排,尽量用浓缩性的语言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材料。

三、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宪法教育中的运用

(一)确立“实践为基础”的“知识、思维、观念”三维一体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宪法教育理论色彩过于浓厚,导致宪法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宪法理论的实践功能常常被忽视。运用宪法案例教学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为此需要确立“实践为基础”的“知识、思维、观念”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宪法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宪法发展的历程,体验宪法发展的脉搏,助力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吸纳宪法基本知识。立足于宪法案例研讨建构宪法理论的实践化场景,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理是案例教学的知识目标。其次,训练大学生利用宪法规范分析社会现象,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宪法教育教学的关键。宪法案例的技能目标,就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让“静态的宪法”立体化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大学生利用宪法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基本权利义务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核心价值。案例教学可以让宪法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宪法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守护者。与此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激发大学生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宪法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案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开展宪法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宪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宪法知识和思维的积极建构者。只有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其在宪法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当然,宪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推动。因此,教师在宪法案例教学中,应该树立引导者、主持者和场景建构者的角色意识。宪法案例教学不是弱化教师知识引领者的地位,更不是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退场,而是要求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艺术化的手法和“扁平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宪法学专业知识,对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宪法教义学等方面内容了然于心。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宪法理论功底才能有效抓住宪法案例教学重难点,选对宪法教学典型案例,准确恰当引导和回应学生。

(三)采用“以案说理式”和“案例导引式”两种教学形式

1.“以案说理式”教学法。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凝集着一个国家的根本价值共识,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纲领性和思想性。因此,大学生宪法教育必然需要体现出政治性、规范性和价值引领的面向。而这种特质在基础课的“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地位、基本原则、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中表现最为强烈。为此,针对这部分宪法内容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理论讲述在前,案例说明在后的“以案说理式”展现形式。教师先讲相关的宪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有了基础理论认知之后,再让学生探讨分析案例,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印证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基础课的“我国宪法的地位”教学中,可以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先讲述宪法至上地位以及宪法实施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引入“潘洪斌就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建议案”。前期的理论讲述让学生预设形成正确的宪法观,通过案例研讨,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宪法至上的地位体现在何处,懂得如何运用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以案说理式”案例教学法强调案例对教师讲授理论的例证说明作用,能够高度体现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政治性、规范性和价值引领作用。

2.“案例导引式”教学法。这种案例教学展示方式助力于宪法个案中宪法原理的归纳提炼。这种形式主要运用于基础课的“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教学中。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宪法宣传教育,对于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内容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认知。基于此,大学阶段关于此部分内容教学的重心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并灵活运用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助力学生形成宪法思维,树立宪法观念。“案例导引式”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把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形成初始意见和理由,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总结评价案例,讲述相关理论,并让学生进一步分析相关案例。比如:针对“公民受教育权”内容教学,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对“云南省首例政府控告缀学案”进行阅读分析,同时提醒学生重点关注“受教育权是权利还是义务”“谁来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该怎么办”等问题。在前期案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结合教师的案例总结评价和理论讲授,大学生可以从动态的视角把握我国宪法内容,从宪法个案中提炼发现宪法原理,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到宪法作为根本法对实际生活的规范指导作用。“案例导引式”教学法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认知规律,让宪法理论变得不再抽象,让宪法教学不再“理论有余,远离生活”,这种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思维。

猜你喜欢

宪法案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宪法伴我们成长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宪法伴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