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最后一公里”的破局之道
——《创新链集成视阈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评介

2018-01-01林钟高

关键词:科技成果异质性成果

林钟高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则是科技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作为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这主要是由于创新链条上体制机制存在部分障碍、创新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等原因导致的。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恰逢其时,刘家树教授在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链集成视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批准号:12CGL013)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金融支持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8BJY225)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作——《创新链集成视阈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该书选择创新链集成视角,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科技创新现实情境,从创新链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构建、实证分析、实现机制与对策的维度进行研究,为破局创新驱动“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创新链断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掣肘

在科研和产业之间,存在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和增殖”链,可称之为创新链。创新链主要包含创新要素投入、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等环节,最终是要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并获取创新收益,从而增强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推动其优化发展。创新链中存在多个创新主体,主要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政府等,各主体相互衔接配合促进创新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新链各主体同样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具有不同的职能。然而,该书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创新链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使得各创新要素成为“创新孤岛”,创新的效益被严重制约,创新成果的转化更是难上加难。主要表现在:创新链中各环节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创新链中各环节隔离状态依然存在,创新链中各参与主体融合程度不够和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方面。

二、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跨越“死亡之谷”的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企业、高校、中介机构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主体构成,且与外界环境如市场、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等发生信息、资金和物质等交流。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领域,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之间往往存在“割裂”,即存在“死亡之谷”现象,需要在从创新源、成果形成、成果转化、新产品推广的创新链之间构架“桥梁”,形成创新链集成的成果转化模式,才能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最终实现成果成功转化。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的核心主体将创新链中各环节的主体、要素等有机连接成为有机整体的过程,集成的动力来自于核心主体凝聚作用,以及所有参与主体对成果转化最终收益的预期,集成的目的是通过形成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创新主体优势互补的集合体,从而使整体收益得到倍增效应。

该书在借鉴网络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突出了以下三点:其一,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外的联系,突出创新链的环节集成、主体集成与创新要素集成;其二,遵循知识流动与增值机理,突出环节集成、主体集成与要素集成的内在关系;其三,基于创新链集成视角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型本质是创新的网络化,但更加细化与深入,为科技成果转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借鉴思路。

三、创新链集成模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理想选择

随着创新活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复杂,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适应性和合理性,该模式可以实现创新链上各主体和各环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提高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绩效。该书通过区域和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和仿真模拟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各区域创新链集成体现出多元化特征,集成程度差异性较大,但空间整体特征呈正相关分布;创新链的各个环节的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实现与增值,高集成情境促进了整个价值实现环节的耦合。第二,从企业层面看,企业纵向与横向创新链集成类型对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机制与效果均存在异质性,即横向创新链集成有更利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活动,而纵向集成对企业的现有产品改进更为重要;同时,针对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来说,创新链集成经由利用式学习对其产生的正向间接效应均大于经由探索式学习产生的间接效应。第三,通过构建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模拟结果:依据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未来数年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链集成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链集成受到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依赖于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有序运行,而创新链集成的程度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该书的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链集成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合理的模式,对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创新链集成视阈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一书基于集成的思想,提出了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从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和政策集成角度分析该模式的实现机制,从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进行了一定拓展;通过实证研究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实践意义。总体来看,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研究视角新颖。该书将集成思想引入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中,从集成的、协同的和系统的视角,提出了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也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跨越创新驱动的“死亡之谷”提出了可行的路径。

第二,研究方法综合应用。该书从创新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技术创新链特质出发,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动态博弈方法、复杂网络集聚系数测度、模糊认知图仿真等方法,并将其与统计调查、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运用到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领域中,丰富了针对此问题研究的方法。

第三,研究内容系统。该书基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演化的基础上,揭示创新链集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内涵,分析该模式的形成机理,给出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归纳该模式的集成性、协同性、耗散性与动态性特点,并对该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进行评估,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上述研究内容的结构安排合理,内在逻辑清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复杂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各类型运行机制,以及各层次的政策保障措施等。因此该书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制度安排。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必然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如何从宏观层面对该模式的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进行制度安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第二,基于异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由于创新类型异质性、研发人员异质性、科技成果异质性的存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等有效融合,为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选择适合的转化模式,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厘清该模式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创新链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机理,同时也可以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有力证据。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异质性成果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