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话活动中的幼儿思维能力培养

2017-12-31边大平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蜂蜜蜂文本

边大平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又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师幼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师应着意启迪幼儿的思维。目前只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最常见的一种是“一呼百应”式的对话。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经过特殊“包装”的课堂交往。那么怎样在对话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呢?应巧妙运用问题策略,措施如下。

一、置景设疑,师生对话,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

我在活动中继续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请仔细看,我把一支空瓶假设为空‘船,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2)“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帮老师往第二支‘船里装半瓶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面上吗?”

(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3)“那再加成满瓶,第三支‘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下去了?”

(4)“那再改加成满瓶石子,第四支‘船该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没了?”

(5)“如果是真的轮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很多东西呢?”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老师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探索能力就会增强。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每一次的提问,让我们的提问更具启发性,诱发性,让幼儿能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科学的情景里尽情遨游!

二、创设主题,生生对话,启发幼儿探索的思维

许多主题的产生都经由幼儿的问题而来。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冲突,“惟有认知冲突时,个体才有追求平衡的需要”。可以说问题是探索的起点,经过提炼后的问题往往能成为有效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主题。怎样将幼儿“散点式”的问题转化为主题呢?

我们经过尝试发现,根据幼儿的经验与需要以及近阶段的教育目标,试探性地创设一些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对话和交流,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再帮助幼儿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提炼而成主题发展的脉络。

在《有趣的益虫》主题中,孩子们对昆虫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天中午散步,走着走着,几个孩子突然停住了脚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蜂巢引起了他们的。“看,蜂巢。”“马蜂!蜜蜂!”“马蜂会蜇人。”“蜜蜂不蜇人。”“它们都是益虫吗?”“看,马蜂都蜇人,蜇人后就死了,不是的,益虫不蜇人。”“马蜂不酿蜜!蜜蜂酿蜜!”……孩子们的争论来源于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和了解。通过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蜜蜂个体较小,看起来较肥胖。同时经常来往与花间采蜜。马蜂个体较大,体形纤细,暗红色,不采蜜。蜜蜂和马蜂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属昆虫纲中的益虫。蜜蜂为人类提供蜂蜜,为植物传粉;马蜂则是捕食害虫的能手。不过,它们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那就是会蜇人。可是,为什么蜜蜂蜇人后自己也会死去,而马蜂蜇人后就不会死呢? 这是因为,蜜蜂的蜇针尖端有好几个倒钩,一旦刺入人的皮肤,倒钩就牢固地钩住皮肤。蜜蜂在拼命挣脱时,蜇针会从它身体上脱落下来,同时一部分内脏也会被带出来,蜜蜂因此就会很快死去。而马蜂的蜇针尖端光滑,没有倒钩,蜇人后能够顺利拔出,反复使用。所以马蜂蜇人后不会死。无论蜜蜂还是马蜂,都不会主动进攻人类,所以我们与它们相遇时,只要不惹它们,就不会挨蜇等关于蜂的知识。

三、问题引导,生本对话,开发幼儿思维的潜力

1.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幼儿与文本之间的“视界期待”中介

伽达默尔说:“……我们对于流传给我们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对意义的预期”也就是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文本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美术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2.引导对话,促使幼儿思维个性的充分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视界中发现回答的相关两个问题”。因而,生本对话中的关键一步是提问题。教师可以问儿童“你在课里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就作品内容的描述上,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了人以外,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畫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

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儿童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扩大视界,同时这也是学习和掌握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分析思维的方法。

猜你喜欢

马蜂蜜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年快乐
逛超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蜜蜂
不速之客
蜜蜂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