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文言文
2017-12-31陈艳霞
陈艳霞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记录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字更是优美,尤其是那美妙绝伦的文言文。文言文,它那精练的语言,跳动的韵律,质朴的道理,深藏的意蕴,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学的经典,是文化的精品。
为了使青少年更加能了解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文言文,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每一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共七个单元,而文言文和诗词就占了两个单元——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这两个单元一共编排了10课的内容,文言文却有8课。可见,现阶段我国教育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感觉“想说爱你不容易”,有些学生还在嘀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而教师教起来也感觉“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总是“投入高,效率低,收益少”,因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不乐教,学生不乐学”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学、乐于学如此精美的文言文呢?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经验中,我摸索出了一套新的轻松愉快学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一读、二视、三说。
一、读中乐
有语云:“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文言文的语句优美,字字珠玑,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思飘逸,满口余香。清代大学问家朱熹也主张:“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知,诵读是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那我们如何摒弃学习文言文的沉闷,能够做到“读中乐”呢?
如我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我先抑扬顿挫地范读,让学生认真倾听。虽然学生一开始不能领略文中的意境,但他们能够初步感觉到那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你听: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那简短的语句读起来如泉水叮咚作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充满着节奏感、韵律美。当学生听到这美妙的声音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也想去诵读一番。接着,当然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自由地大声诵读,并且明确要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领略三峡的美。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读得声情并茂,其他学生则做评委,说出对每个同学诵读的看法。最后,听录音,默读、齐声诵读,还有小组比赛诵读、男女生比赛诵读等。
在读的过程中,我会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如,在初读时,我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要求他们读准节奏,如语速、重音、语气等;最后,要求他们读通文意,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
总之,在教文言文时,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诵读上,因为我知道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意,悦于心”。同时,这种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中,不断地揣摩、体味其中的韵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愿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词类活用、句式 、一词多义等),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视中乐
由于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多媒体教学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走入了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所以我们在教文言文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它那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去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对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木兰诗》一文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诗中的内容,而是借助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关于木兰从军的动画视频在教室里播放。当然,学生都很开心。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了整段视频,也就了解到了《木兰诗》这一歌辞里,叙述的是一位少女木兰代父從军的故事,故事里写到木兰从军的缘由、行前的准备、征途思亲、战场生活、百战情况、凯旋辞官和返回家园。所以,当我讲解这一课文时,学生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说中乐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尽情地表达,说出心里的想法。
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我经常让全班学生动手,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先分组讨论,解决一批,再全班学生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而我也会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我不会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还有,对于课文内容,句、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的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我会让学生展开辩论。
如在教《马说》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究竟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也让学生说一说,愚公与智叟,谁更聪明?在教《宋定伯捉鬼》时,我还让学生就宋定伯和鬼这两个形象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一环节,对我们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要解放思想,信任学生;二是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三是要知识渊博,准备充分、周密;四是要善于“点拨”,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强。
总而言之,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我不会把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把一篇精美的文言文拆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而是会通过读、视、说的方式来整体理解、感受文言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就如一湖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涟漪,让学生乐于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