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忠诚报国使命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2017-12-31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谷焕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谷焕民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以来坚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用行动忠诚报国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建设船海核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正是我国实现这一目标建设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他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是每个高校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初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将“可靠顶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这既是学校60多年办学传承中自然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也是面向国家需求与国家要求的主动选择,更是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给予的诚恳评价。“可靠”即“立德”,要有品质,属价值观范畴;“顶用”即“树人”,要有才能,属方法论范畴。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在这两个维度上有传承与坚持,更有探索与创新。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强化党的领导,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60多年前,因国家对军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新中国第一所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诞生。60多年后,作为这种精神基因传承者之一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牢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对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领导科学化角度进行了深入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清晰了党政权力界限,完善了决策程序,修订了议事规则,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强化了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更好贯彻落实。此外,学校党委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特别是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加响亮。学校党委牢牢把握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出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又红又专”是“哈军工”培养人才的核心特质,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了这一宝贵财富,以政治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素质完善,致力培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可靠人才。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培养又红又专、可靠顶用人才。学校在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主心骨、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意识形态主导权、思想文化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工作主力军、网络舆论主战场的同时,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七育人”),作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抓手,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一抓重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内心信服起来;二抓主体,提高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贴近广大师生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子上、关键处;三抓校风,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抓学风、抓教风、抓作风,涵养好的校风,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生态;四抓责任,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育人作用,把党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在近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中,在“为人可靠”“爱岗敬业”两项指标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96%和98%;2016年学校收集96家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占前三位的描述是:“政治信念坚定;人文和道德素养高,有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有团队精神”。一批批具有报国情怀与献身精神的栋梁之才从这里毕业,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强化“三海一核”特色,为国防科技建设培养“顶用”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国防需求服务,为“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发展服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追求成为国家“三海一核”领域最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突出人才培养的“三海一核”特色属性,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致力于培养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学校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种种探索中,近年来在按大类模式培养、“学分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作为工科大学,学校坚持实践育人,体系化、普惠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双创能力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在资金投入上保证教学、资源分配上优先教学、机制体制上倾向教学,重奖优秀教学成果。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怀有强烈的报国情怀,对国防系统和行业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十二五”期间有70%的毕业生进入船、海、核、国防系统,超额完成国防系统就业指标。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两总”人才中,学校毕业生居全国高校第四位;我国船海核领域的11位院士,船舶工业系统40%的高级技术人才,核工业集团60%的首席科学家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部对25所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评估,哈尔滨工程大学均位列第一。学校已经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主要的领军人才和一流工程师的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