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12-30蔡向朝
蔡向朝
(西安航空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安 710077)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蔡向朝
(西安航空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安 710077)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的相关指导规划,结合行业和地域特点,阐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协调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办学特色
一、前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中, 由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成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概念,是区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目前,全国拥有新建本科院校543所,占全国本科院校45%[1],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也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正如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所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实力总体不强,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清晰,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素质不适应,服务地方能力还不够强等问题[2]。要解决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就要正视现状,全面分析其特定的内外部环境,按分类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补足短板,科学理性发展,努力实现由“新建”到“新型”的跨越。
二、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前提。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规模、类型、质量需求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4]。
就社会所需人才而言,可分为发现知识的研究型人才和运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5],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强调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强调具有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并没有层次上的差异。应用型人才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有研究生层次(专业硕士)、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按照我国的高教战略部署,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型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条件成熟时,可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在本科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才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学生具有本科底蕴,有较扎实的理论教育,强调技术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训练,强调应用科学研究的能力,强调后续职业发展潜力。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分工和使命,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充分依托行业和地方优势,主动对接行业和地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才能在服务行业和地方中争取发展空间,在贡献行业和地方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资源。
三、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学科是以知识来分类的,是相对稳定的。高校的特色与办学水平都是通过学科反映出来。我国的学科分为13个门类,下设110个一级学科及更详细的二级学科。而专业是以社会的职业来分类的,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
目前,存在两种不恰当的认识。有些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宜过早提出学科建设问题,应在专业建设成熟后再抓学科建设[6];更有些人认为,学科建设是研究型高校需要关注的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关系不大,后者只搞专业建设就可以了。张大良认为要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2]。所谓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是指高等学校应树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的建设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如果一味提学科建设,“盲目强为”,就会显得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如果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只搞专业建设,或待专业建设成熟后再抓学科建设也是片面的,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有高水平的专业和高水平的教学。
就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而言,显然应该“强化学科、淡化专业”;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而言,就应该“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学科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要靠学科建设来支撑。只有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补,只有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道路,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要致力于构建充分体现教学工作优先地位和促进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形成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注重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处于“旧辙已破,新轨未立”,本科办学时间短,学科基础薄弱,社会认可度不高,原有的专科办学优势不复存在,新的优势、办学特色尚未形成,既要形式上已成为本科院校,更要在实质内容上成为本科院校,实现层次转型向内涵转型的蜕变。新建本科院校初期都面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合格评估是从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思路、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等,虽然是教学评估,实质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既是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和验收,也是推动学校实现转型、提升、发展目标的良好机遇。新建本科院校要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将其作为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着力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着力加强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特色是指以一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在行使高校职能过程中,对某一教育内容或教育活动进行优势积累、固化所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优势的浓缩,是竞争力的体现。办学特色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理念层面的特色。这一层面的办学特色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涵,凸显新的气质,展现新的风貌,凝练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这一层面的特色不仅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刻意追求、选择优化的过程[7]。办学特色的形成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要经过不断地积累、选择、优化、积淀,是一个持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错位竞争,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是高校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
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及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讲义,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8],做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应用研究与企业转型升级对接。
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与不少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在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但不够扎实、不够深入,缺乏长效运行机制。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应用研究能力提升等的重要性、必要性在管理者和教师队伍中内化于心并见之于行,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和约束制度,同时还必须要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一定的经费来保障,要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要形成系统有效管理的架构和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应深刻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急功冒进,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要注重学科专业的布局与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校外资源及地缘优势的充分利用,要注重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要注重校内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注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还要注重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把创新驱动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对接和策应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分类发展,争创一流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要准确把握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主题,以新的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的举措支撑新要求,以新的路径实现新目标,加快新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 全国2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发布《成都共识》[N].华西都市报,2016-11-01(A16).
[2] 张大良.对焦需求 聚焦服务 变焦应用 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4-9.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0-07-29)[2017-05-2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5-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6] 汪瑞林.学科应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N].中国教育报,2008-03-01(1).
[7] 桑玉军.办学特色:地方工程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49-153.
[8] 张大良. 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责任编辑、校对:梁春燕]
ReflectiononSeveralProblemsConcerning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Newly-founded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CAIXiang-ch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Xi′ 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7, China)
Newly-found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the emerging force and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i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based on industrial or regional features, the paper makes the reflection on several problems that newly-founded universities encounter during thei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university positioning, discipline and maj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ewly-found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positioning; discipline and maj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2017-05-10
蔡向朝(1967-),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G649.21
:A
:1008-9233(2017)04-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