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型学徒制提高订单学生技能教学水平的思考
2017-12-29常云峰
常云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面临着招生难、办学滑坡等现实挑战,各学校为谋生存求发展,探索出了订单招生的新路子。订单招生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使学生成为“订单学生”、教育成为“订单教育”,也意味着学生一进校门就有工作岗位。订单招生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增添了学校招生的吸引力,有助于企业破解用工难题,在模式上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那么,如何使订单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真正做到毕业即顶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就成为摆在“校企双方”尤其是学校面前的首要课题。下面笔者借鉴新型学徒制思路,就破解订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订单学生教学水平,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订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学校在办学中根据市场调查、自身办学能力及企业需要确定招生计划,并将招生计划纳入校企双方的联合办学协议,通过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如依照企业用人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教学、选拔招收学生、考核上岗等。这种制度设计是科学、严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校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合作办学要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合”而不“作”,学校实训条件满足不了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等,影响了订单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借鉴新型学徒制理念破解订单教育存在问题、提高技能教学水平的途径
1.新型学徒制理念的提出
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开展企業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由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新型学徒制理念。笔者认为,受政策、资金配套等因素限制,现阶段完全实现文件提出的目标尚有困难,但引入和借鉴该理念,对破解“订单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大有裨益。
2.借鉴新理念破解订单教育难题、提高技能教学水平的思路
订单教育制度设计的基础是深度校企合作,这一思路与新型学徒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即利用学校资源完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满足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训练,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顶岗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但现实的教育体制很难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四方面问题:课程体系不配套,现有专业教学方案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技能训练的体系化,注重“面”的需求,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需要;教学内容大而全,不适应新型学徒制边学边干的需要;部分专业校内实训设施满足不了技能训练要求;专业教师技能不过硬,带教师傅理论知识不扎实等。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从完善课程体系入手,对现有课程体系去“赘”补缺,即在校企双方专家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剔除课程体系中追求理论体系完整而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部分,将企业需要的知识点补充进来,形成新方案。此过程应注意不走极端,即过度专注企业需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德国经验告诉我们,现代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新方案应保证学生有充足学时完成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变化和终生学习的需求。其次应注重优化教学内容。订单教育针对性强,短期看,应由校企双方专家对现有教材进行“瘦身”“增肥”和模块化改造,以适应理论教学、校内技能培养和企业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适应边学边干的需求。长远看,应逐步形成适合半工半读的教材,为实现校企一体培养目标服务。三是应充分利用企业设施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弥补校内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使校企合作由“合”而不“作”变成深度合作。四是应针对学校教师理论强、技能弱,企业带教师傅技能过硬、理论不够扎实的实际,多安排校企交流,让教师进企业学习技能、企业带教师傅进校园参与技能教学成为常态,促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及企业带教师傅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总之,借鉴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订单教育,拓宽了技工教育的发展之路,有利于提高订单学生的技能教育水平,实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企业用工三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