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健民:香港回归,迎来古董行业新生机
2017-12-29董萍
董萍
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古董行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收藏·拍卖》专访香港著名古董商人翟健民,从他的讲述可以一窥香港古董市场变迁和古董人命运沉浮。
阳光就在中国
2017年5月30日,第十届香港国际古玩展落幕。关于主办者翟健民的介绍,官方版本是这样的:
翟氏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翟健民先生,从事古玩行业超过四十年,为香港著名古董商人。翟健民先生于1988年在香港荷里活道开设永宝斋,在古玩拍卖方面亦拥有丰富经验。
2002年,翟健民先生以3252万港元投得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2003年2918万港元投得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
2005年以1.1548亿港元投得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除了创下当时全球清代瓷器的最高拍卖价,更打破亚洲区单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纪录;
2013年,更分别于香港苏富比2013年春拍及秋拍以7400万港元及1.4124亿港元投得清朝康熙皇帝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盏及明朝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盈,当中明代宫盈成交价更为明代瓷器历来第二高拍卖成交纪录,奠定翟健民先生在古玩收藏界的地位。
尽管已经是香港古董收藏行业里明星式的人物,跻身亿万富豪俱乐部,但是翟健民仍然兢兢业业,毫不松懈。刚刚完成第十届香港国际古玩展,他马上转战北京的春拍,出现在北京大大小小的拍场上。
采访地点是在北京古玩城,翟健民一身标志性的马甲配T恤,标准的香港普通话,爽朗的笑容,让人常常忘记了这是香港著名古董商人。谈起创办第十届香港国际古玩展于他个人意义,翟健民说:“10年没什么意义,30年也没什么意义。第一我不打算退休,永远不退休;第二,我永远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永远推广收藏文化。”
然而对于香港回归20年,翟健民说对他的意义颇为重大,因为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他作出两个重要选择,一个是1996年选择在北京买房,把古董生意更多放在内地市场。另外一个是,他筹备报考北京大学,并在1999年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深造,后又转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前后七年,在权奎山、秦大樹教授和金卫东导师指导下,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物方面的知识。
“1997年之前,很多人搞不清楚香港的路将会走向哪个方向,而我看到阳光就在中国,尤其是内地地区。古董行业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之前香港的古董行业的高峰已经持续了20年,不可能永远持续。在香港回归时候,我就认定古董行业新的生机,古董收藏爱好者新的血脉就在大陆。未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老百姓开始富裕,一定会选择一些古董收藏。现在验证了我和我太太的选择是百分之百对,我们也非常骄傲的。”
不走出去就会落伍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香港古董行业从无到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翟健民也从一个抽纱店里的学徒,成长为香港古玩收藏行业颇具号召力的大哥式的人物。大时代的沉浮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终究说不清楚是谁塑造了谁。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取缔了民间收藏和文物买卖,只有少数国营文物商店经营文物买卖。同时推行计划经济,从制度和经济上铲除了收藏家和收藏行为的土壤,使得人们没有余钱购买文物、书画。香港逐渐成为内地文物艺术品的集散地,而内地给香港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20世纪70年初在黄英豪开设的“福成行”做学徒的翟建民,见证了香港古董行业六七十年代的起步。起步阶段的香港古董行业还相当“肤浅”,品种局限于石湾陶、德化窑、酸枝家具等南方人的偏好。这种情况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批上海企业家迁居香港,以及20世纪70年代苏富比佳土得入驻香港,香港的古玩收藏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代,像造船大王‘华光草堂的赵从衍这样的大买家会来到我们店里,要求购置一些更高级的藏品,这迫使我们不断学习、锻炼自己的眼力,提升我们的水准。可以说,香港古董行业的起步有赖于这帮来自上海的实业家,把整个香港的行家和藏家的品位都带动起来。”翟健民说。
也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翟健民便开始在全世界找货。他经常跟着师傅到欧洲知名的古董展买货看货,到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参观。而当时的香港,只能见到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老窑。有世界眼光的翟健民意识到了欧洲市场与香港古董商之间差距,因而他找的货销得快、价钱又好。
“那个时候香港的行家全世界的跑,积累了知识、眼光。我们必须得跑出去,否则就会落伍。如果我们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眼光,我们怎么可能生存下去呢?”翟健民说。
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苏富比、佳士得先后在香港设立分部,开辟了以中国艺术品为主的拍卖市场。此前,中国瓷器、古董和书画在纽约和伦敦也有少量拍卖,但都不如香港集中。
身处香港古玩行业迅速发展,翟健民的生意也进入到新的阶段。1981年翟健民决定离开已有一定规模的福成行,同年与出生古董世家的刘惠芳结婚。1982-1987年他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1988年,翟健民终于在荷里活道开了自己的店——永宝斋,店名是太太刘惠芳取的,希望每个顾客到店里买的永远是宝贝。
“香港成为古董交易中心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稳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富比佳土得带动香港古董行业的眼界进一步提升。每年两季的国际拍卖,吸引了海内外的买家,也吸引了更多客户来香港观察行情了解市场。”翟健民说。
我们的眼光比别人提前20年
20世纪90年代,翟健民的古董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仍然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如果不是拥有超前的眼光,也难以走到今时今地。
“香港回归20年,这20年对我而言是另外一个人生。当初如果死守香港,我可能就会‘吊盐水了,后面的路就不知道怎么走了。选择进军内地市场,可以说我们的眼光提前了别人20年。”翟健民说。
20世纪70年代,內地古玩文物市场一片沉寂,只有少数国有的文物商店、友谊商店出售东西。而到了1994年前后,内地古玩市场日趋活跃,内地买家少又缺乏经验,对翟健民而言,这是古玩生涯的“黄金岁月”。他看到北京越来越多新开的私营古董商店,有许多地方特色的瓷器,有很多他在海外无法学到的知识。他越来越多和内地的买家卖家打交道,和内地买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开始了“一国两制”的全新历史时期。香港回归前,人心思动,移民和打算移民的不在少数。当时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经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装箱,准备运到国外。而翟健民却把自己事业的重心鉴定业务转移到国内。
1999年,40多岁的翟健民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他把读书作为人生的件重要事情。那几年的学习相当辛苦,翟健民每周都要在香港和北京之间来回飞。每次在北京听完课回到香港家中都是晚上10点多,吃点饭后复习当天学的知识,直到凌晨,第二天上午10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2000年,翟健民着手创办香港国际古玩展,因为他看到大量海外行家和藏家都想接触内地的买家,翟健民想为他们搭健一个平台和桥梁。古玩展的创办并不顺利,2002年开始招商,2003年就遭遇了“非典”,无奈只得放弃。但在他不懈努力下,2004年香港国际古玩展终于成功举办,首次是在香港机场附近的会展中心。2007年进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与佳士得拍卖会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举行。
而今年的第十届香港国际古玩展比历年都更具影响力,这一届汇聚了全球70余家顶级古玩商逾万件中外古玩珍品。除此之外,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附近,步行可及的几公里范围内,10多家拍卖行几乎同时开拍。香港亚洲艺术周开幕、各种画廊画展同期举办。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成行成市,竞争者来自于世界各地。
“佳士得拍卖和香港国际古玩展是两艘航空母舰,周围聚集很多艺术活动。每个来到香港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一定是可以看到、买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品的交易中心,不是浪得虚名,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翟健民说。
翟健民看好香港作为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未来。在他看来,香港低税率、零关税是其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香港的物流好、货源和买家都充足。香港还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这些成就了香港今时今日地位,短期内无人能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