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系入手 抓本质教学

2017-12-29邱淑瑜��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新知分数意义

邱淑瑜��

摘 要:收集百分数易,典型认识难,教学中善于取舍,挖掘其教学价值;学生对“意义的叙述”易,本质理解难,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围绕比较量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水到渠成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本质认识百分数。

关键词:关系探讨;本质教学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许多老师也基本选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认知什么叫百分数,但在课后调研时,一旦要学生谈谈对“百分数”的理解时,学生就只能照本宣科或说“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不带单位名称的数”……这仅仅是对这一教学内容表面、形式上的感知,并未触及其意义及内涵。教学中我借丰富、典型的百分数,侧重比较的两个量的关系入手,从单个百分数的分析到整组百分数之间的联系认识,共性分析,引新旧知识的区别联系,并联系生活意义多角度,多维度丰富、深刻理解百分数,以此帮助学生对百分数本质意义建立认知体系。

一、 从“除”到“通分”,引出概念。

课始老师出示以下表格:某次考试三个班的考试情况如下表,哪个班的整体水平好?

表格中的数据引发学生争辩:有学生说六(2)班比较好,因为六(2)班的不及格人数最少;有同学质疑六(2)班不及格人数最少,可总人数也最少,教师适时的引导大家回归问题本质:“整体水平指的是什么呢?”纠正学生比较不及格人数错误的思维。学生从意义上理解得出整体水平即为“及格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老师顺势引思“你能用算式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从意到式数学简洁的表达“22÷25=2225,18÷20=1820,46÷50=4650”,再次追问“能一眼看出哪个班整体水平比较好吗”引学生积极的思考,让统一分母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让学生在“2225=88100,1820=90100,4650=92100”直观的比较中,轻松的解决问题,而后悄然告知这就是今天所学的新知,知识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以上的情境设计,从不好比较哪个班的成绩整体水平高,到不能一眼看出高低,再到一目了然迅速判断,这是学生不断挖掘数量关系、不停反思比较思维的结果。从“运用除法、比、分数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入对“百分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是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生活中为了便于比较而需要百分数”。三个百分率虽然表示的是不同的成绩水平,但它们都表示的是及格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都阐述着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紧紧扣住“比”的实质内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百分数的概念。这样的引入,让知识衔接更自然,学生容易感受和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从“说”到“比较”,深化概念。

1. 说意义,比大小。

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了百分数,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 )是( )的百分之几规范的数学表达。有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是“今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0%”,比较的两个量不明显,引导思考是谁与谁在比,让学生初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是“今年旅游人数比去年多了20%”,引导思考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比较量有没有标准量那么多?以此分析引学生正确理解20%的含义;有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是“泸州老窖的酒精度是52%,洋河大曲的酒精度是38%,王子啤酒的酒精度是3.1%”,这时追问“哪种酒烈一些”让学生从孤立的认识走向横向的比较认识,凸显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来自学生的素材最是鲜活灵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在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百分数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百分数的好处,这种视觉冲击能在学生的头脑中长期保留。

2. 说关系,比联系。

有学生收集了一组百分数是“炼奶中钙是31%,钠是6%,能量是17%,蛋白质是13%,脂肪是14%,碳水化合物是19%”。引导学生清晰表达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较的两个量同是质量,是同类的两个量在比。比的结果是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它能不能带单位?在这分析中,让学生水到渠成认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并进一步比较这几个百分数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中不仅从意义上理解百分数,还可以从关系入手认识一组百分数。

百分数首先是一个数,是一个分数,而且是一个特殊的分数,这是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更多地体现着比较的作用,在这方面是与其他的数有所区别的,同时,它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是新知与旧知的区别。教学中通过炼奶成分的分析中,让学生感知百分数表示的是部分质量与总质量的比,是同类的两个量在比,比的结果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它表示的是倍数关系,不是一个具体的量,不能带单位,在这环节中,沟通了百分数和以前学过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而在联系比较同一物质多个百分数中,发现它们的标准量都是一样,且它们之和等于1,拓展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三、 从“数”到“关系”,拓展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中不单单追求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注重其生活价值的挖掘,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从“我国人口大约相当于世界人口总数的22%”和“中国耕地面积约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通过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中,感知我们人多地少。引发“保护耕地,控制人口增长”社会意识。从“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大约是49%”中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通过百分数知营养高低。从“某小学附近小摊中,合格食品占30%”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吃小摊食品”的健康饮食渗透数据化。

学会应用百分数的意义,透过“数”理解其背后两个量的“关系”,在“关系”中分析问题,收获信息,受到启发。通过一系列有思考味的问题,拓展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追问“40%一半了没有”,培养学生的数感;“剩下百分之几?”拓展对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相差了百分之几;“读了40%是40页吗?”沟通百分数与具体的量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读了40%是40页?”“如果这本书的有200页,40%是多少页呢?”根据100页的40%是40页,推算出200页的40%是80页,学生在这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训练,也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40%,标准不同,大小不同,这样的素材延伸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題做好铺垫。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有将思维水平提升到这一层次,才能实现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上述教学中,用学生收集的多样化情境中的“百分数”,引导学生由“意义的叙述”转向更为深入的“关系的探讨”,以此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整节课从生活情景引新知,借生活实例学新知,再从百分数回归生活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清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此教学理念建构学生的生活数学思维方式,学生往后慢慢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点,搭起“数学——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牛献礼.促进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5(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知分数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分数的由来
有意义的一天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生之意义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