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马成银:“人力房车”载父亲周游全国
2017-12-29吕红霞
吕红霞
出发,载父亲去旅游
2011年的一天,单县人马成银从电视上看到了王凯王锐兄弟的故事。
王凯王锐兄弟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人,父亲王树堂垂暮之年一直想带老伴王玉霞回自己当兵时待过的昆明看看,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成行。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王玉霞提出,要完成老伴王树堂的心愿。
兄弟俩正为没有帮父亲达成心愿而懊悔,听母亲一说,便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完成母亲的心愿。
可是,兄弟俩的退休金才1000来块钱,加上母亲又晕车又晕船,怎么才能从绥化到达遥远的昆明呢?一家人商量了很久,最后决定把家里的板车改造一下,拉母亲出行。
路上,盘缠不够了,兄弟俩就停下来一个就地打工,一个带母亲游玩。历时517天,兄弟俩磨破了37双鞋,终于圆了母亲的梦。
看着电视上王玉霞老人满足的笑容,看着王凯王锐兄弟黑瘦的脸,马成银被深深地震撼了。想起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马成银充满了愧疚,他想着什么时候也带父母出去转转。
马成银的母亲喜欢安静,加上身体不太好,对远行不是很感冒,但父亲马兆旭喜欢热闹,平常喜欢赶集上店,喜欢新鲜事儿,听儿子说要带他出去玩,高兴得合不拢嘴。
此时,马兆旭已经80多岁了,马成银担心父亲受不了车船的高速和颠簸,于是就学王凯王锐兄弟那样,自造了一辆人力大篷车。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3年9月,爷俩上路了。
靠俩大脚板,日行百里
马成银自造的人力大篷车,车体50余公斤,加上老人和行李,约150公斤。马成银拉着这辆车,一天能走三四十公里,快的时候能走六七十公里。
尽管做了准备,但最初行走的十几天,马成银说,体力还是吃不消,尤其遇上连续上坡的路,累得腿发软,时间长了才慢慢适应。遇上下雨泥泞的路段,马成银一人拉不动,老父亲还得下车帮他推。一路走下来,尽管一直戴着手套,马成银双手还是起了厚厚的茧。
他们沿着107国道走,经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洗漱是最大的问题,最长的一次,3天没有洗澡。9月的天气炎热无比,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那种感觉可想而知。
车里拉着肉酱和挂面,肉酱不会坏,面条易煮好消化,老人家牙口不好也喜欢吃。碰不上镇甸的时候,爷俩就煮面条吃,磕上两个荷包蛋,拌上肉酱,走了一天路,饱饱地吃一顿,特别满足。
50多岁的儿子拉着80多岁的老父亲周游全国,一路上,爷俩都是风景。他们的行为,也感动了很多人。几乎到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人主动帮马成银拉车。还有很多人邀请他们到家中作客。有一家,主人把卧室腾出来给马成银父子住,自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在石家庄,马成银父子遇到一个戴着孝箍的小伙子,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提着水果。小伙子硬把水果塞到了马成银的大篷车里。
在河南,有个孩子在路上看到了他们,央求马成银别先走,他要喊他的爸爸妈妈来看看。他的爸爸妈妈常和奶奶吵架。
马成银其人
117天,3500余公里,父亲马兆绪胖了13斤,儿子马成银瘦了5斤。
尽管很累,但马成银觉得,这是二三十年来他最好的一次休息。白天拉父亲看景,晚上和父亲抵足而眠,把拍的照片传回去给母亲看,一路上充实而快乐。
马成银1962年生于单县终兴镇程楼村,19岁时当了兵,从部队转业后,和比他小1岁的唐桂英结婚。那时候家里穷,青黄不接的时候甚至吃不饱饭,在老家也找不到好营生,夫妻俩就去闯关东。
在辽宁,夫妻俩赤手空拳打天下,从摆摊卖菜做起,贩过水果,批发过水产,经营过煤炭,起早贪黑地干,一步一步地发展,到1984年,他已经成为单县有名的万元户。
挖到第一桶金,马成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父母住的老房子还是土坯的,房顶早就漏雨了,窗户也是纸糊的,因为没有钱,一直没有翻修。现在钱有了,修房子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马成银出钱,哥哥出力,不出几个月,父母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如果照这样顺风顺水地发展,马成银会在东北开辟一个商业帝国也说不定。可惜任何生意都有风险,1992年,马成银投资开办了个砖厂,本以为前景利好,哪知血本无归。这次失败,倾尽了他的所有资产,一夜间,他从富豪变成了穷光蛋。
马成银很是失落了一阵子,一家人的生计再次成了问题。此时,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马成银就让妻子带儿子回了老家。而马成银自己,则再次下海,从头开始。
他做回了老本行,卖菜。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他只每年夏天回家一趟,探望父母和妻儿,其余的时间,他打拼在菜市江湖里。天道酬勤,他再次站稳了脚跟。
生意做大了,应酬也就多了,酒局几乎天天有。他所在的那座城市,哪儿又开了新馆子,哪家店添了新服务,哪个二人转演员擅长什么曲目,他门儿清。花钱的姿势,用现在的词儿,叫土豪。在他那个圈子,这是“身份”的象征。
可是,夜半月冷,酒醒后的虚无,让他开始想家,想念父母,想念妻儿,想念一家人在一起的踏实,越来越想。想得撑不住了,他结束了在辽宁的一切生意,回到了单县老家。
家里有十来亩地,一直由妻子耕种。可是仅靠地里的收成,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縱有积蓄也不能坐吃山空呀。马成银又到县城开了门市,经营太阳能热水器。
生意做起来,马成银除了每天盯着哪个小区开盘了,哪个小区交房了,时刻准备冲过去推销,就是应酬。生意虽然兴隆,可心一直飘着,很累。
拉车载父亲上路后,他飘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
作为尽孝的一种形式,“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被写进了《新二十四孝》,对马成银来说,那还是一种自我救赎与成长。
马成银说孝
在程楼村,马成银家口碑一向很好。
马成银的大伯打小智障,一辈子单身。自从马成银有记忆开始,奶奶、大伯就和他们家一起生活。那年头穷,煮个鸡蛋就是了不起的改善生活,母亲煮了鸡蛋,从来都先分给奶奶和大伯吃。马成银兄弟姊妹四个只能眼睁睁看着,哪怕再馋,不哭不闹不说一句。母亲有规矩,孝亲敬老是本分。
喜欢赶集上店的父亲,带几个孩子赶年集的时候,会买几碗羊汤喝。爷几个也只是喝汤而已,汤里的肉都挑出来,用纸包回来给奶奶和大伯吃。
大伯经常在村里“走丢”,到了饭时还不见人影。母亲做好饭,满大街地去找他。村里人无限唏嘘,看看人家谁谁谁,家里白养着这样一个大伯哥也不嫌弃。
奶奶的人缘特别好,天天有老姊妹来家里找她玩,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七八个,其中好几个都是五保户,身体也不大好,大小便失禁。这样的老人家,有的街坊在大街上遇到了,也会绕着走。好几次,马成银看见老人家坐过的椅子上有便溺,但母亲从来没抱怨过什么,人来了,照样端茶递水,人走了,她再清洗收拾。
有个邻居,丈夫和儿子都不幸去世,留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多年来,都是父母帮她挑水,有什么好吃的也会送过去。起初几年,母亲晚上还会去给她作伴。
父亲上过初中,打一手好算盘,是村里罕见的文化人,所以谁家有个难事都爱找他出主意,他来者不拒。谁家有个矛盾纠纷,他和母亲也会去劝解,按照村里人的说法,“没有不拉的架”。
父亲还会理发,会修自行车,經常有人找他帮忙,他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去,从来不耽搁。
那时候马成银不懂,平白多出那么多事儿,他烦得要命,气得要命,甚至不愿在家待着。直到过了天命之年,拉起父亲旅游,看过了好河山,见过了无数人,才终于懂了,原来那是大德。那样的家风,也早已经根植在他的心中,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壮大。
一个人的“孝德文化工程”
隆冬时节,程楼村街头巷尾多了几张告示,邀请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到县城观光旅游、洗浴、就餐。
老人们知道告示是马家的二小贴的,靠谱儿,积极报名。马成银租了辆大巴,把30多位老人拉到了单县县城,给他们免费理发、洗浴、搓背,还给他们买了新内衣。
这些老人,有的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受条件所限一冬天都难洗次澡,更别说到县城的洗浴中心洗澡了。有的老人,当场就掉了泪。
当老人们喜笑颜开地上了返程的大巴时,马成银心里很舒坦,比挣了一百万还舒坦。他开始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弘扬孝善。
他买了电脑,买了投影仪,还买了600多个小马扎,并购进一批国学经典光盘,只要天气允许,就在广场公园播放国学“小电影”。截止到2017年,受益于马成银“小电影”的群众已超过10万人次。
马成银说,活了半辈子,到今天才算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漂浮的心终于落停了,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