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雷山: “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让苗疆更出彩

2017-12-29黄清发

中国扶贫 2017年24期
关键词:雷山西江全县

黄清发

11月23日,中国贵州雷山苗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巡游和展演活动在雷山县城隆重举办。作为2017贵州雷山苗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项,数万名中外游客齐聚雷山,共度苗年、共尝长桌宴、共品苗家酒、共跳苗族舞。此项活动在增加雷山旅游知名度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苗族贫困群众的收入,对脱贫攻坚产生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雷山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走“一主导四围绕”特色发展之路,坚持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山地农业、特色生态工业、特色服务业、特色城镇化,努力探索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民族文化旅游脱贫攻坚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9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5亿元,带动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30.20%下降到2016年17.63%。

旅游扶贫:一篇发展大文章

立足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雷山县把民族文化旅游培育成脱贫攻坚支柱产业。

一是在规划上高屋建瓴。雷山按照“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思路,聘请知名团队编制了《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暨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雷山县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出台了《关于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意见》等,搭建了文化旅游扶贫的“四梁八柱”。

二是在保障上优先支持。雷山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文化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多渠道加强资金保障,累计发放“特惠贷”4.47亿元,其中入股西江文旅公司发展乡村旅游3.28亿元,入股贫困户每年获取不低于7%分红,惠及贫困户6576户。

三是在环境上创造条件。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蚩尤大道建成通车,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率先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开通雷山旅游直通车,“快旅慢游”体系初步形成。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对全县所有集镇及村寨的人居环境进行改善提升,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旅游产业:一个发展新动能

雷山推动旅游发展规模由区域化、块状化、封闭化转向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全域化,实现贫困村寨和贫困户全覆盖。

一是打造大西江苗寨群文化旅游扶贫带。全县累计投资近15亿元,实施西江景区提升扩容工程,启动“一酒店一文化中心两索道三片区”建设,成功荣获“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十二五”期间直接和间接带动646户2378人增收脱贫,“十三五”拟带动860户3698人增收脱贫。

二是打造环雷公山生态旅游扶贫带。规划建设环雷公山精品自驾游线路,开发“森林疗养、森林氧吧、康体运动”等康体养生产品,“吃旅游饭,赚游客钱”成为雷公山腹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主要途径。“十二五”期间直接和间接带动233户977人增收脱贫,“十三五”拟带动480户2064人增收脱贫。

三是打造苗疆走廊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带。以郎德景区为突破口,按照3~5个相邻苗寨为一个单元的模式,把全县58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实现区域联动、全域发展。“十二五”期间直接和间接带动267户953人增收脱贫,“十三五”拟带动360户1548人增收脱贫。

四是打造南部农耕文化旅游扶贫带。借助“最时尚的短裙苗”和“最独特的水上粮仓”品牌,启动实施了新桥苗寨景区、水上粮仓酒店群、九十九省级生态农业园区、“苗岭天路·花海幽谷”等项目建设,吸引了大量游客深度体验游。“十二五”期间直接和间接带动78户282人增收脱贫,“十三五”拟带动342户1488人增收脱贫。

五是打造山地特色小城镇旅游扶贫带。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景靓城、产城一体,积极打造“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旅游带,按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绿化以及文教卫等设施,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西江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十二五”期间直接和间接带动295户1163人增收脱贫,“十三五”拟带动482户2072人增收脱贫。

“旅游+”:一条融合产业链

雷山借助“旅游+”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文旅一体、产城景互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链。

一是抓好“旅游+特色农业”。县里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要求,制定贫困户因户施策3000元扶持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围绕文化旅游,大力發展茶叶、中药材、黑毛猪等特色产业,全县茶园种植面积16.1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1.5亩茶,成功入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天麻、白芨、青钱柳等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5.5万亩,农民人均近半亩中药材。黑毛香猪生猪存栏6.96万头,黑毛香猪等农特产品在北京、杭州等城市以私人定制、专卖店、会员制等形式销售。“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带动2167户9164人脱贫。2016年带动671户2349人增收脱贫。

二是抓好“旅游+特色工业”。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和以银饰刺绣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了一批独具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热销商品。全县各类企业从245户增加到1197户,其中茶叶和民族手工艺品个体户和企业占比达65%, “十二五”期间,带动贫困户285户1440人脱贫。2016年带动75户263人实现脱贫。

三是抓好“旅游+特色服务业”。积极推进“千户精品民宿、千户精品客栈”建设,悦榕庄酒店落地西江,全县四星级以上酒店两家,宾馆、农家乐450家,床位数10600张,解决8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特色服务业带动308户1312人实现脱贫。2016年带动116户458人实现脱贫。

四是抓好“旅游+特色城镇化”。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与旅游规划项目结合起来,打造了返乡创业就业一条街、银饰刺绣一条街、特色饮食一条街等特色业态街区,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渠道。2016年,搬迁1199户4645人,解决1426人就业,带动178户628人脱贫。

五是抓好“旅游+民族文化”。全县拥有“非遗”名录231项,其中国家级13项,58个民族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拥有“非遗”项目最多、传统村落密度最高的县。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全县共有1.3万农民参与银饰、刺绣、芦笙、服饰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十二五”期间带动267户1066人增收脱贫,2016年带动96户438人增收脱贫。

六是抓好“旅游+大数据”。以巩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建成了西江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农村电商平台覆盖全县154个村,推动乡村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西江旅游公司利用电子商务销售门票、订房订餐、销售农特产品等,一年网络交易额达2.8亿元。

七是持续抓好“旅游+大生态”。雷山先后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52%,27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成了生态护林员,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金1194万元,覆盖8个乡镇2.37万户。

旅游收入:一份要分享的红利

雷山不断丰富完善旅游扶贫业态,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一是业态发展联动。按照“政府引導、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农家乐、家庭旅馆、酒店等经营实体,增加群众收入。西江景区村民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酒店313户,年经营利润上百万元的达35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阿浓苗家”每年利润500万元以上。鼓励无能力经营的贫困户通过出租房屋、门面实现增收。门面、房屋出租一年就有10万至50万元不等的收入,直接带动137户贫困户脱贫。二是利益共享驱动。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8%对景区民房保护完好农户进行奖励,既让景区村民享受乡村旅游红利,又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保护民族村寨的积极性。2016年西江景区发放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2448万元,共有1387户5322人受益,户均享受资金1.76万元。三是就业服务带动。西江景区将商铺、摊点统一规划,无偿提供436个摊位给景区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村民经营,惠及贫困户365户1469人。提供了保安、导游、驾驶、环卫、消防等800多个服务岗位,优先安排周边贫困群众,惠及贫困户78户320人。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激起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热潮,西江村外出务工1100多名农民已有820多名返乡创业和就业。四是文化参与互动。在景区景点推出迎宾仪式、歌舞表演、神秘祭祀等文化展示活动,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文化表演,实现增收脱贫。郎德景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把全体村民参与表演的收入按约定比例分配到各家各户,同时将一定比例用于无劳动能力参加表演和卫生服务的贫困户,贫困户参加表演,户均年收入达8000余元。五是产品供给拉动。以“景区+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针对性地发展蔬菜、黑毛猪等特色种养殖业。西江景区每天消耗肉类近2500斤,各类蔬菜约2500斤,米酒近1000斤。景区周边村寨发展规模种养殖基地4个,规模种养殖场9家,家庭农场154家,与景区农家乐、超市达成产销协议80余家,带动35户147人脱贫。西江电子商务旗舰店带动1154名贫困人口增收。

猜你喜欢

雷山西江全县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雷山杜鹃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大美西江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曲调及其演绎方式的现代性变迁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