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地铁:流动的地下艺术馆
2017-12-29马多佳
斯德哥尔摩坐落在瑞典东部。因冰川作用形成的低地岛屿地貌,使它收获了“北欧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尔摩市区分布在14个岛屿上,由70余座桥梁连通,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对旅游者来说,乘坐地铁走遍斯德哥尔摩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当地的地铁网络非常发达,乘坐地铁可以直接到达古城和新市区,还有专为游客准备的多种优惠。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本身就是不可错过的景点,许多人来到这座城市,会为了看地铁站而去坐地铁。
由机场乘坐地铁快线到达市中心,那里是三条地铁线交会的地方,人流密集,非常繁华。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分为绿、红、蓝三条线路,由中央地铁站进入电梯,会先经过建造时间最早的绿线,然后穿过红线,抵达最“年轻”的蓝线。蓝色地铁线汇集了斯德哥尔摩地铁艺术宝库中的绝大部分经典车站,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体验蓝色地铁线。
2 0世纪5 0年代,随着人口密度增加、跨海交通不便等问题的出现,建设地铁的方案应运而生。根据已经形成的公交网络,第一条绿线地铁于1957年全线贯通。2 0世纪6 0年代,斯德哥尔摩修建了红线地铁。至1975年蓝线完工,长达100余公里的地铁网络全线贯通。斯德哥尔摩地处海湾,冰川腐蚀严重,所以这三条地铁线在修建时“越挖越深”,要到达蓝线的中央地铁站,得坐好几段自动扶梯。
如果没有形形色色的人流,站在站台中央,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座地铁站。从外观来看,人们仿佛身处一个洞穴,洞顶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用天蓝色画出图案各异的壁画,好像原始人的图腾。由站台一路前行,壁画的内容渐渐丰富,有海底文化的符号,有向上延伸的藤蔓,还有抡锹挥镐的建筑工人……壁画讲述的是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千万年来的蜕变历程。
20世纪70年代的挖掘技术有限,在如此深的地下修建地铁主要是依靠爆破,这个大洞穴就是爆破后留下的未经包装的形态。创意无限的瑞典人并没有将凹凸的洞穴抹平,而是“因地制宜”,绘上各色主题壁画,既节约了建造成本,又美化了地铁站台的空间。蓝线的中央地铁站是斯德哥尔摩地铁线路中很有名的一站,也是客流量最大的一站。行色匆匆的人们每日来往穿梭,一抬头看到令人舒缓的蓝色,精神马上会得到放松。
在地鐵站加入彩绘的创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绿色地铁线刚刚开建。20世纪60年代,很多站台在规划伊始便考虑到了艺术创作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地铁站变身艺术展览馆这一模式已非常成熟。那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科技的萌芽、新文化的冲击、流行元素的出现,都成为新站台壁画创作的灵感源泉,而奉行实用创新主义的北欧人也没有忘记在如此重要的场所加入政治与环保的元素。
由中央地铁站向西北方向乘蓝线地铁即可到达Solna站,强大的红绿色视觉对比使这座站台成为地铁观光之旅中不可错过的一站。整个站台的墙壁完全被鲜明的色彩占据:绿色的云杉树林随着山丘的起伏绵延而下,伐木工人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运输物资的车辆渐渐增多,森林深处的工厂浓烟滚滚,日落时分残阳如血,将整片天空染成鲜红色。乘客平视之处刚好红绿相交,巨大的色彩反差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画面中,夕阳下的高山瀑布显示了20世纪70年代瑞典乡村平淡的生活,宁静安详,但峰回路转,浓烟废水、渐渐倒下的森林又在告诉人们,盲目地发展工业会侵蚀恬淡的生活,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这幅壁画创作于1 9 7 5年,关注的是那个年代瑞典最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村人口减少,工业化带来环境的破坏,一些野生动物灭绝。那片鲜艳的红色,正是作者对那个年代纯净自然的浓烈回忆。时代发展为这座城市带来惨痛的代价,值得每一位路人深思。
除了关注时事与艺术,地铁建造者也不忘向这座城市的历史致敬,红线的Stadion站就是为纪念1912年的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而建。那届奥运会上亚洲选手首次参加比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五大洲运动员齐聚一堂,是瑞典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举办的奥运会。当时,瑞典运动员力压美国队,在金牌榜夺魁。当年奥运会的主场馆就在Stadion地铁站附近,为了向瑞典体育曾经的辉煌致敬,人们基于当年的宣传海报,以彩虹为元素创作了这座站台的壁画。如今,色彩明快鲜艳的Stadion地铁站成为游客的拍照胜地。
来到斯德哥尔摩,不妨拿出一整天时间,买一张地铁日票,流连于各个站点。斯德哥尔摩每班地铁的间隔时间较长,刚好可以利用等待的10余分钟时间参观一下站台,再乘下一班列车继续前行。穿梭在深邃的地下通道之中,你可以通过一座座站台穿越百年,欣赏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领略北欧人闻名世界的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