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时而食

2017-12-29二毛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2期

谈到时节,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食品离袁枚老先生的《随园食单》越来越远。这还不仅仅在于已经消失的三月的鲥鱼,正在消亡的一边走一边啄虫子的鸡,而且四季食品的颠倒和杂乱无章,使得当代的许多年轻人根本搞不清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究竟是在哪个时节正常成熟。

近30年来,我越来越感觉茄子和番茄没有了经过夏天的灿烂阳光照耀的那种味道,冬天,偏离了辣的方向的青椒以及“一脸铁青”的四季豆和豇豆也越来越多。那些正当季节的、耀眼的、曾经照亮我们幸福生活的茄子、番茄、青椒、四季豆、豇豆等等都去哪儿了?

记不清从哪年开始,我做番茄加起了白醋,因为不这样就吃不出番茄的那种甘酸味道。在我的记忆里,番茄应该是红在七八月的,与豆腐同煮,不仅番茄的鲜香能浸透豆腐,而且还能把豆腐柒红,让你生津开胃。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冬季的,因为我天生怕冷,不过一旦进入秋天,我还是盼着霜降快些到来,因为霜降之后我就可以生吃白萝卜了,那种脆、酥、甜且多汁,是霜降之前的萝卜所没有的。这样的萝卜可以一直吃到来年的春天,但清明节一过,萝卜就会味淡而不中吃了。

清明可以说是一个吃的分界线。从清明开始,在上一年秋冬时节腌制的坛子菜,不管是盐菜、冬菜、大头菜还是鲊海椒、酸海椒,都会随着夏天的到来而得到充分的发酵。那种沁人心脾的乳酸香,似乎是专门为了在三伏天到来时,搭配那碗粥、抚慰那个胃的。正如袁老先生所述:“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

这些年来,每年开春时椿芽菜的如期到来,几乎成了我应季而食的唯一欣喜。每到这个时节,我都会专门深入农村去搜寻心爱的土鸡蛋,以便“门当户对”地来搭配我们的“椿芽妹妹”。工业化养殖场里的那些鸡蛋,再怎么包装,都不能匹配乍暖还寒时的那一叶俏椿芽。

反季节菜的味道远远不如应季菜。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說过“不时不食”,即不是季节、不到时候,是不能拿出来吃的。我曾对自然生长的应季茄子与反季的大棚茄子做过细致的口感比较,结果相差甚远。猪肉也是一样,三个月出栏的猪,其肉质远远不如七八个月或一年出栏的,喂生饲料长大的也远不如喂熟粮食长大的。

如今想要一年四季按顺序变化而食,早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自己去找一处世外桃源,按季节栽种,再养上几头大肥猪。不过这也正是我想要过的美食生活。美食,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味的描》,珠珠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