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寿魁”萧伯纳

2017-12-29唐莹莹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2期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英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萧伯纳的高寿又让他有着“文坛寿魁”的称号。他从事创作活动70多年,年逾90仍坚持写作,最后一部剧本《为什么她不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的。究竟是什么支持着萧伯纳一直工作到94岁高龄?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养生秘诀。

乐观幽默

萧伯纳从小家境贫寒,15岁就辍学做工,但他从未感到自卑,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对朋友的误解和论敌的攻击,他总能保持超脱和镇定,从不发脾气。

他和朋友赫里斯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赫里斯是一个传记作家,特别喜欢挑传主的糗事和缺陷加以批评甚至讽刺。一次,赫里斯提出要给萧伯纳写传记,可把萧伯纳给吓坏了。萧伯纳说:“你是想把我写臭吧?我决不允许你写我!”但赫里斯坚持要写。遗憾的是,还没有写完《萧伯纳传》,赫里斯就突然病逝了,传记的初稿随即被传到外人手中。几经转手,最后它落到了萧伯纳的一位好朋友手中。这位朋友读完后大惊,因为里面有很多无情的批评,甚至带有主观情感地“丑化”萧伯纳。于是这位朋友赶紧把它交给萧伯纳,并嘱咐他看完后立即将其毁掉,以免传到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手里。可是,半年后的一天,当这位朋友再次拜访萧伯纳时,却惊讶地发现,76岁的萧伯纳正在埋头修改和续写赫里斯的那本传记初稿。更让他惊讶的是,萧伯纳对赫里斯批评他的内容不仅只字未删,还增添了很多。萧伯纳还联系了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这本传记。他对朋友解释:“看完了赫里斯的初稿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我得感谢他,是他让我开始觉得我这个70多岁的老头儿还有事可做——提升自己、修正缺陷,而不是无聊地等死。”

萧伯纳乐观的性格常以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大师罗丹曾为他塑过一次像。几十年后的一天,萧伯纳把这尊雕像拿出来给朋友看,说:“这件雕像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年轻了。”萧伯纳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人物对话机智,常有精辟的言论,尤其擅长运用颠倒的言辞和场面加强讽刺效果。

“幽默”这一特质一直持续到萧伯纳临终之时。他曾为自己写下碑文:“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这碑文既俏皮又诙谐。临死前都不忘“幽”死神一“默”,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酷爱运动

萧伯纳一生酷爱体育运动。每天清晨起床后,他必定要洗冷水浴、游泳、跑步,或到海边打拳、骑马、打网球等。萧伯纳还是一位技术精湛的业余拳击手。他说:“我知道拳击时怎样进退、怎样动作,正如我知道下棋时怎样移动棋子一样。”他的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就描写了拳击家卡彭蒂尔的运动生涯。

除了爱运动,萧伯纳还爱阳光。英国是个多雾的国家,经常见不到阳光。为了沐浴到更多的阳光,萧伯纳在庭院里建造了一间结构特殊的木屋,屋子底部安装了转动机关,这样,木屋就可以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他在屋里写作、生活,能经常接受阳光的沐浴。

天气好时,萧伯纳一般不在书房里写作,而是常跑到海滨的沙滩上坐着,边晒太阳边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还要定时活动身体,或做操、跑步,或骑着自行车到周围兜一圈,或者干脆下海畅游一番,然后再聚精会神地投入写作。

散步也是萧伯纳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他认为散步就像是生命的钟摆。萧伯纳常年坚持“三课”:无论寒暑风雨,每天清晨,他都要坚持自在无拘地步行3公里,此为“第一课”;写作期间,为了不一次坐太长时间,同时避免用脑过度,每写5~10页,他必定会在室内走几小圈,上、下午休息时间,还会围着院墙走一大圈,此为“第二课”;吃完晚餐,他会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轻松悠闲地再步行3公里,此为“第三课”。如此“三课”,每天累计行程至少8公里,一年下来等于绕地中海几圈,萧伯纳因此连续10多年被爱尔兰体育中心评为“全欧步行之最”。柏林鞋业公司颁发给了他“铁脚公民”的称号,可以享受免费穿鞋的待遇。

萧伯纳还爱骑自行车。他有一句戏言:“自行车是最亲善的‘亲人’”。每逢外出采访、体验生活,萧伯纳总是骑着他那辆“大力士”。萧伯纳在散文《我爱》中这样写道:“我用双足蹬出了年轻,蹬出了灵感,蹬出了健康。”

萧伯纳常常对人说:“我的健康得益于我的锻炼,我的锻炼发自我对生命的热爱,而我热爱生命是因为人类的进步需要我……”坚持运动,使萧伯纳能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勤俭朴素

萧伯纳一生中极少生病。他曾经幽默地说:“我一生中见得最少的人就是医生。”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萧伯纳每天写作、就餐、运动都有一套周密的作息时间表,决不轻易打乱。饮食方面,他一生喜欢素食,一日三餐多半是可可茶、黑面包、通心粉、小扁豆、鸡蛋和一定数量的生菜,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萧伯纳终身不近烟酒。即使是在宴会上,他也是以水代酒去与人碰杯。萧伯纳非常欣赏福勒的名言:“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他是禁酒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连具有刺激性的咖啡都很少喝。

萧伯纳成名后,财富像潮水般涌来,荣誉堆满了他的双肩,但他并未为此所累,仍然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每天忙于写作,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花钱的那种乐趣。他给朋友写信时曾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錢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

1925年,萧伯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诺贝尔奖的奖金是8000英镑,他将奖金当场捐给了瑞典的穷困作家。

不为名利所动,始终保持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之中,使萧伯纳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萧伯纳仍为工作忙碌不已,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死亡的事。

萧伯纳说:“只要活着,我就感觉人生实在愉快。莎士比亚曾说:‘人生是根短蜡烛。’但我的情况并非如此。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到目前为止,我仍紧紧地将它握在手中。我要让它愈烧愈旺,再把它交给下一代人。”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他度过了94载春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自《特别健康》,启明星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