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吃的“备胎”

2017-12-29李开周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2期

环饼是一种很古老的干粮,南北朝时期就有,做法很简单:用加盐的水把面粉和成团后拍成饼状,然后在中间挖个孔,把手指伸进去转着圈儿地捏,捏成一个面环后烤熟就行了。很明显,那时候的环饼很像面包圈。

到了唐朝,环饼发生了明显变化:还是先捏出来一个面环,但接着要把面环拧成股,再搁油锅里炸。也就是说,唐朝的环饼已经从面包圈变成了麻花,但名字还叫环饼,也叫“寒具”(据说是因为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吃这种炸麻花最适宜,因此叫寒具)。

到了宋朝,环饼又变了,在有些地方是面包圈,在有些地方是炸麻花,在另一些地方则是炸馓子。馓子跟麻花挺像,只是麻花较粗,馓子较细;麻花拧股,馓子不拧股。北宋时期宫廷里招待贵宾,前前后后几十道菜,十几道主食,其中一道主食就是馓子,但当时不叫馓子,叫环饼。

同样是环饼,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形状?这跟旅行方式有关。宋朝淮北多盗贼,路上不安全,单身出门得有兵器防身,可是官府又严禁平民带兵器,所以大伙要么在绑腿里暗藏一把带鞘短刀,要么手提一根齐眉木棍(棍棒不算兵器,可以光明正大地带着出门)。人们把环饼做成面包圈的形状,一枚一枚套在木棍上,在解决防身问题的同时又安置了干粮,很方便。京畿地区的治安比较好,出门不用带棍棒,所以就把环饼做成麻花或者馓子,这样往包裹里装的时候不会太占地方。

宋朝的穷书生游学时大多负笈。“笈”是竹子编的书箱,下面分层,可以放书;上有凉篷,可以遮雨;旁边突出一些挂钩,可以挂一些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例如梳子、手巾、清新口气的牙香囊什么的,同时也可以挂环饼。我觉得书生带的环饼应该保持了最初的面包图形状,因为面包圈可以悬挂在书箱的挂钩上,麻花和馓子则不能。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方人赶马车出远门时,会做一些特大号的环饼挂在马车后面,远远望去如同备胎。路上饿了,停下马车,取下“备胎”抱着啃,嘎巴嘎巴,香极啦!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