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散文诗的文本特质

2017-12-29林晓波

星星·诗歌理论 2017年2期

中国散文诗发展近100年,一些真正的散文诗人坚守散文诗阵地,默默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散文诗界出现了旺盛的势头,值得我们期待。记得《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在一次散文诗研讨会上说过,诗歌和散文高度融合诞生了散文诗,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座文学高峰:唐诗高峰以后出现的宋词高峰。但是,散文诗坛的热闹中出现了大量的次品赝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笔者认为,散文诗要健康发展,必须回到文本,正本清源。为此,笔者规避了高空理论的表述方式,针对一些当代散文诗优秀作品,分解出散文诗文本的一些特性。

散文诗的差异性

著名作家阎连科论写作,列出了文坛五种腐败写作。其中,就有“不求艺术探索和个性的那种彼此雷同的模仿式写作”。(文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黄恩鹏教授在论及昌耀《斯人》的独特性时,与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比,并说“昌耀的诗性人生,是个人小历史撬动社会大历史灵魂的有力脉动。”(文载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信平台)我注意到“诗性人生/个人小历史”的说法,其实是说明昌耀与陈子昂诗歌的区别,强调他们诗歌都有不可复制性,以致成为经典而流传下来。就因为“作品不一样”,让我们记住了屠格涅夫的叙述、伍尔夫的忧郁、卡佛的节奏、艾略特的隐喻、聂奴达的韵味、阿多尼斯的抒情。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作“多出一点点”(蔡旭语)?这个议题,值得我们静下来思考。

为了发现散文诗更多的差异性,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散文诗平台推出的“诗话节气”栏目。以“同题”的方式,推出不同作者的散文诗,集中优势资源闪亮登场,而又是一项非常冒险的举动。因为同题作品,很容易雷同而流产。好在编者坚持每期都有不同的组合,不一样的风格相形益彰,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此,我们以近期推出的“诗话节气·大雪”为例议论如下:

箫风的诗眼在江南。站在这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大雪》,是江南的大雪,與北方的大雪不一样:在江南,邂逅一场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又一次怀想生命中那场刻骨铭心的大雪。他以诗的敏锐,一下就抓住了江南人对下雪的心态。江南的雪,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惊喜:红纱巾在风中飘舞,像跳动的火焰,点亮了每一朵雪的花蕊。这些诗句,让我们的“心灵盛满雪的纯净”。读到此处,箫风散文诗的特点就出来了:明亮而激情,内蕴而悠远。

爱斐儿的诗眼在高处,自然有俯瞰的角度:请你打开万里江山,接受河流的祭献。她在高处,如仙女挥洒雪花: 可以温润,可以琐碎,可以凌乱,可以晶莹剔透,可以粉身碎骨……。也有温情的细节:拥紧你的冷,你的暖,拥紧你苍茫的情怀与内心孤独。还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作为背景。她的“唇语”,形成了散文诗鲜明的特点:热情而细腻,新奇而辽阔。

张道发的诗眼在垇处,就能发出了老家的声音。他的“还乡”,其实是还魂:每一朵在空中疾飞的雪花,恍如尘世那些迫切还乡的脸。就是这些熟悉的脸,迎面扑来一阵阵寒冷而温暖的亲情:有我的叔伯,有我的兄弟。再加上亲切的场景:廊檐下躲雪的鸡鸭在小声说话/老麻鸭扑翅溅了我一脸融雪。还有诗的感觉:喜鹊的欢叫悬在村子上空,久久未落/无声的雪,下得聚紧。这些诗句,让人微微一怔:质朴而生动,实在而空旷。

许文舟的诗眼在灵动。他的散文诗显得很优美:大雪在冬天,成为梅花腮边的眼泪/大雪其实不大,她来得很轻,轻得不惊醒你的梦。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散文诗还具有典雅的气质:寒水凝涩,只有排箫流淌;百花调谢,只有泥土芬芳。反复读,散文诗的音韵让情绪很浓:母亲在雪地放牧的声声乳名。他的散文诗柔中带刚,荡漾着势不可挡的风骨:一个叫春天的季节,就会在从雪地启程。由此可以说,许文舟的散文诗:优美而典雅,凝练而浓郁。

另外的几位诗人的作品,表面上好像相似。仔细读,就会发现各自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议论,不是有意评价散文诗作品的好坏。而是想说明,散文诗创作的个性是多么重要,散文诗界的差异性是多么重要。事实上,不想淹没在平庸中的优秀诗人,都在默默努力彰显自己的个性,希望拿出不能复制的作品。这样不断创新,实在不容易。让我再次想到美国诗人教授娜塔莉《论写作》(星星诗刊微信平台)中的话:就算你天天写作,也未必能进步,写作需要弹性和空间。以此,共勉。

散文诗的宽容性

散文诗的宽容性既成事实,是一个没有争论的议题。

刘醒龙说,写作的天敌,是惯性和类型化。(刘醒龙《刘醒龙论写作》)正因为散文诗具有宽容性,让散文诗聚集散文的表述状态、诗歌的意境张力、杂文的哲思尖锐、小说的细节生动、戏剧的冲突聚裂。这是散文诗总是充满活力,还可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如果大家留意一下海梦、邹岳汉、周庆荣、黄恩鹏、灵焚、箫风、亚楠、皇泯等名家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主流特色,但风格在探索中悄然变化。为了证实以上议题,我选择了散文诗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栖的崔国发先生,以他的散文诗《我是谁》(外二章)为例议论如下:

首先吸引我的,是一种散文式的表述方式:“我是谁?曾经对镜躬身自问,这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被越来越多的诗人所追询。它使我想起法国诗人米修的诗:当大家应约而来,他却发现自己死了,只是身体还在冒热气。”这个片段的表述、节奏,就是寓言式的散文片断。《文心雕龙》的名句:“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以最宽的口径,最低的姿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他设置的意境。这种散文式的写作方向,反映了诗人活着的真实状态,也是这个时代人类活着的新常态。散文诗一开始就这样处理,自然有了与读者深切叙述的可能。不假,是引起读者兴趣和共鸣的根本原因。

然后,散文诗将读者引入诗的意境:“此时,我感受到那一阵风的虚静,已渐渐淡去,它的踪影。顷刻之间,便有一只宠辱不惊的飞鸟一掠而起,融入一片自由的圣地,无欲无苦,无声无色,无尘无影,无形无迹。”这个片段很明显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式、节奏、语调,更主要是有了诗的感觉。在诗意想象力的推动下,诗人为我们展现出宗教一样的“圣地”境界:无欲无苦,无声无色,无尘无影,无形无迹。至此,散文诗抵达了第一波高潮。登高望远,不能不引人入胜。

接下来,我发现了散文诗写作的变化。我读到小说一样的细节叙述:“父辈的真实,便是如此这般的简单。而我,仿佛在遥远的追忆之中,依然能听到妈妈一声声深情地呼唤:崔国发。//于百年之后,死了,骨头被掩埋在宽广仁厚的大地。盖上一小撮净土,此处心安,便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崔家庄,”这样的片段,借鉴了小说情节的细节笔法,却具备诗歌的意境:此处心安,便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崔家庄。证明了弗罗斯特的说法:诗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敏锐性。(弗罗斯特《诗歌就是人性的优雅》星星诗刊微信平台)这组散文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有杂文一样尖锐的哲思:“山是有思想的头颅,而那块玉骨一旦伸出来,就是我的一根坚韧的脊梁。活着,头颅一定要在天空举起//墓碑上最好能镌刻这样的诗行:不缺钙,一个有深度的人,砌筑文字的泥水匠。”这个片段是哲思的,也是诗意的:砌筑文字的泥水匠。

最后,一切都归于沉静。大家都知道,崔国发早年的散文诗,神采飞扬,句式短促,情绪激烈。比如牦牛铜像,天马行空,心灵驰骋,血气四射,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状态。而现在,诗人进入了人生的另一境界,这组散文诗在沉静中暗藏着强烈的隐忍:“真想大声地喊出她的名字,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心领神会,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而大可不必于内心的浮躁中,兀自地伤逝。//我和世界之间并无仇恨,却一不留神,便于爱的一刹那间达成了高度的默契:我非其他,我就是我自己,但我是什么样的自己,至今却仍是一个静默的谜。”这样的诗句,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坚守,就与一般散文诗的品质与精神区别开来。

娜塔莉说,写作并不是麦当劳汉堡,它必须慢火细炖。(娜塔莉《信任自己》星星诗刊微信平台)散文诗的宽容不是一种堆积,不要用词语失去散文诗的文本特质。散文诗的宽容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其兼容组合的变化是自然的、灵动的。面对不同的镜像,自然会处于不同的状态,必然会引起传达方式的自然变化。这样的变化是真实的,成熟的,有力的。记得一位大师说过:写作的状态,决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必须选择一个点,然后从一个点出发,始终发出自己的声音。

尼采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到哪里去。(尼采《邂逅高大的自我》星星诗刊微信平台)所以,我们面对散文诗作品,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稍有自尊的作者,就该写出自己的文字。”(张炜语)所以要说,百家争鸣,百花盛开,才是散文诗界应该出现的景象。

散文诗的感染力

翻阅中英文辞海,先读读“感染力”一词的英文释义:infectivity;inspiration(英汉词典) ;中文释义:1.病原体引起宿主扩散疾病的能力。2.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如:文学作品中的生动艺术形象,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联想到中国文学史上,注重文学的感染力由来已久。比如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都是彰显文学的感染力。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音乐人兼诗人,引发了大家对诗与歌血缘关系的议论,也让我再次想到文学的感染力。中国散文诗发展近100年了,对散文诗艺术的认识还是各执其说、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不正常现象。散文诗人要拿作品出来说话,不是由几位评论家“炒”来“炒”去。笔者认为,作品是否感动人,始终是判断作品质量的标准。而散文诗的感染力,是“感动人”的主要力量。事实证明,许多人关注文榕散文诗,就因为她的散文诗总有一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以文榕散文诗《森林的情人》(外二章)为例做一些诠释:

一、真实在场是诗美感染力的基本。读文榕这组散文诗,我首先注意到一些地名“将军寨”“南湖”“嘉兴”。这些地名,是人世间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地名作为意象进入,让散文诗有了诗情画意的场景,更有了诗情画意的根基。这样真实的处理,一下就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为诗人的在场,不是游客的走马观花。你看,她说:“我走在森林的深处,交错的树迎迓着,我似得道高僧神态自若,迎着森林的风声//我只是走着,披着风,穿过爱和痛,失意或得意”。这就构建了特有的诗美空间,凸显了作品的立体性,也增强了作品的纵深感。

二、融合与裂变是诗美感染力的超越。文榕继承了文学经典的“借景抒情”,创新发展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风猛烈起来,树枝开始混乱,交错冲击说不透的和谐之美”这既是写的自然背景,也有社会的隐喻。接着,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状态:“我的情爱也随之动荡,振动出最悦耳的强音”。实际上,这种高度融合具感人的力量,是一种常规的力量。要有超越的力量,就必须反弹。你看,她与自然叛逆裂变的状态:“我憾然,无法无法在水里栽种一亩玫瑰,也无法让百合在月色里飙升灿烂”。这样,正反的强烈组合产生了诗的张力,让散文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飙升灿烂”。

三、节奏和语调是诗美感染力的听觉。文榕散文诗的细腻柔美,融入了她散文诗音乐节奏中:“当帆影自天边时来时,我还熟睡在思绪的襁褓中”是一种自然地心跳节奏。然后,立即严肃收紧:“你的驶近是一种幸福,你的离去是一种曾经”。这样的节奏变化,增加了诗意浓度。而且,我从她亲切的语调中,体会到散文诗的温度:“我发现我在笑语里的惆怅,几许温热,已度不过此生的憾意//喧嚣时,有谁在听?” 这些句子具有感情温度的磁性,与读者贴身诉说,自然能形成强大的感染磁场。

需要说明的是,散文诗的感染力是由多种元素融合形成的,并有自己的特性。比如,散文诗比诗歌“更宽、更舒展”(耿林莽语),“遇到有意味的细节,可以多说几句”( 周庆荣语)。正因为这种宽度和舒展,让散文诗有营造感染环境和聚集感染力的可能。著名散文诗人耿林莽、海梦、邹岳汉、蔡旭、萧风、亚楠多次强调散文诗的“温度”。其实,就是反复强调不要抛弃了中国文学的精华——文学感染力。就像中国画的濡染,散文诗的感染力,永远是散文诗不可或缺的艺术力量。

散文诗的自然性

再次联想到散文诗的“自然性”,是因为读到朱光潜的《关于作者态度》一文(星星诗刊微信平台)。文中列举了文艺中五种低级趣味类型: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二是憨皮臭脸,油腔滑调;三是摇旗呐喊,党同伐异;四是道学冬烘,说教劝善;五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随后,又读到茅盾的《技巧不是神秘的东西》一文,其中一段话:到此为止,写和说是一致的,写的技巧也就立根在说的技巧上。记得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伯茨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诗歌创作最终要说给你们听。事实上,说出來的东西,比写出来的更随意自然。看看中国当代散文诗界,出现了不少崇尚自然主义的散文诗人。如,黄恩鹏、艾斐儿、亚楠、夏马、香奴等等,他们创作的散文诗都产生了较好影响。为此,我们以亚楠的散文诗《蓝色迷宫》(发表在世界华文散文诗微信平台)为例,探讨散文诗的自然性特征:

一、写作的自然状态,体现在偏重于自然意象的选择:明月、鸟林、红狐、火凤凰、扁舟、野鸽子等等。这些自然的意象,不仅是散文诗的外衣。还有点像中医为我们处方的“草草药”,自然而然又具有诗的药性。再将这些自然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意境:看啊!它缓慢摇荡若一叶扁舟,随风起舞,如梦如幻。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散文詩片段蕴含散文的元素,自然、真实、唯美、抒情,在场感强而具有感染力。

二、既有散文的自然,又有诗的密码:这日益沉积的重,也是青铜的重,泪珠的重……并且,它们用相同的密码打开门扉。很显然,这些句子的链接是非逻辑的。意象之间诗意的关系,明显具有散文诗的文本特质。大家都知道,优秀的散文诗不等于优美的散文,也就不可能全部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是散文诗就一定有诗的属性,自然说出,也必须用诗的方式:“也拥有了辽阔,海之湄,即是我的天涯。”于是,就有了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这些文字融合在一起,就像中医为我们开的中成药:以中药(自然)为主,含有西药(化合)的成分。正是这样的自然融合,让散文诗不失去自然性又实现了飞跃,还可能营造出更大的诗美空间。

三、散文诗的自然,是一种自然的深入:显然,暮色渐浓,大地上清晰的轮廓开始变淡,最后遁入了夜幕……都将簇拥虚空,唯有忽然转换的音律,带着泥土般厚重的底色。这个片断,时序、情感、意识都在诗意递进。可以说明散文诗的自然,不仅要对自然意象进行情感的清洗浸润,还要用思想点燃心火慢慢地熬。熬出来的东西才有品味:“所以我也看见,大地以它的静默开启,精神的灯盏,山川与鸟群,都在这巨大的天幕上缓缓呈现。”勿用质疑,虽然都在写大自然,但这样的诗句因为有意识的牵扯而更抓心。所以说,思想意识才是自然性的根本,也是散文诗内在的灵魂。

以上解读,让我再次确认,散文诗的自然是一个动词。而散文诗的自然性,不仅是一种创作态度,也是一种转达方式。如果我们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说出,散文诗的状态一定不会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更不会涂脂抹粉、卖弄风姿。所以我相信,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会期待具有自然性特质的散文诗。

散文诗的雄性

关于诗的雄性阳刚之说,源远流长而未有争议。晚唐的司空图《诗品》将文学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其中首推“雄浑”。他对雄浑的解释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清姚鼐云“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在论韩愈开拓诗歌的阳刚之美时又说: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 如电,如长风之出”。翻开文学史,具有阳刚之气的诗人比比皆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宋朝的辛弃疾、苏轼等等。20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从新疆崛起,以悲壮辉煌的实绩倍受人们青睐。昌耀《旷原之野——西疆的描述》中说大西北是“峥嵘不测的深渊是有待收获的沃土是倔强的精灵”。当年,出现于新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等。严峻而旷达的边塞生活不仅冶炼了他们的灵魂,也铸造了他们诗歌的品质与气质。而多年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当前的散文诗坛。随着中国散文诗的发展,诗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涌入了不少非诗的柔弱病态。想不到散文诗发展了近100年,还有如此混杂的势头让人担心。在靡靡之音缠绕的时候,堆雪的散文诗《边关及其它》如一阵强劲的风吹来。激动之余,以此作品为例议论散文诗的雄性特质。笔者注解如下: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雄性是雄性元素的聚集,散文诗的雄性需要阳刚意象的特殊组合。为此,堆雪选择了“边关”“马”“铁丝”“弹道”“枪”“炸药包”“烈火”“闪电”“决堤”“利器”“ 雷霆”等等阳刚的意象,再加上战鼓的响声、惊飞的鸟群、激越的马蹄、士兵的咆哮等等层层叠加层层递进为阳刚之美。他采用这种“声音重复声音,力量叠加力量”的方式,让“真体”得以 “内充”。需要说明的是,散文诗对阳刚因子的组合,与诗歌的组合方式不同。散文诗将阳刚的意象种植在散文式的叙述中,就像种下一个个地雷,随时都会爆炸:“暗影扑地,这血肉模糊的征程!”堆雪掌握着心跳的节奏,时而集中:“是谁动员飓风,搬来所有乌云、尘埃和雷霆。是谁把一道道闪电,投入熊熊烈火重新熔铸,锻造成一柄柄断魂利器。”时而分散:“一段,红尘四溅的路程。一场,荡气回肠的梦。//筋骨强劲的风,刮过四季。数着石头,数着日历,最后数到自己的脊梁。”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反虚,前提是在场。要在堆雪的边关反复追问:“翻过,一座座战术上的山川,眼前可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营造这样的背景,增加了边关的重量,让我们随着诗意“入浑”,感觉到“荡气回肠”。在堆雪的散文诗中有虚拟的诗歌意境,更有实在的英雄气慨。其中,“黑夜里,马蹄跑过,留下月光”是诗意的开阔;“与月亮挨得最近的一堵墙,留有方格的窗口,用来张望。”是诗意的镜像;“一支压满子弹的枪,让颤栗的历史受精。”是诗意的雄浑;“鼓声中,谁说狂风不是一面旗帜,谁说雷霆不是一次誓师,谁说暴雨不是一片血迹,谁说闪电不是一条奇迹?谁又能说,趟过恐惧的尸首和窒息的暗影,不是一个豁亮的世界?”是诗意的激情。又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起点,是呛人的硝烟。终点,是结痂的弹痕。//左手抓地,右手握枪。开始疼痛的心,抓住远方。”的生命信号非常强,让我感觉到激越,也悲壮。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堆雪的边关,既是地域的概念,又是心理磁场,最终要抵达心灵。散文诗雄性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多元多维的合力。请听堆雪坚定的信仰:“我的这,地动山摇的心。//这是我们从那激越鼓声中奋不顾身救出的一颗,勇敢面对死亡的心”;再读一个军人神圣的使命:“压在肩头。使一个人随时成为一个家,一个温情脉脉的掩体,一个战斗单元,一个在呼啸的弹片与弥漫的硝烟之间能够回到自我的帐篷”;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强大精神:“是谁把一道道闪电,投入熊熊烈火重新熔铸,锻造成一柄柄断魂利器//另一块炸药包。我用它的当量和光芒,把灵魂埋葬在另一块战场”;还有一种诗人才具有的超常想象力:“是谁动员飓风,搬来所有乌云、尘埃和雷霆。”就这样,堆雪以“超以象外”的意境,抵达了“得其环中”的效果 :“从那激越鼓声中奋不顾身救出的一颗,勇敢面对死亡的心。”就是这颗勇敢的心,发射出一种巨大的隐喻力:“当战鼓擂动,我们眼中的山河,渐次清晰。”

持之非強,来之无穷——尽管“心跳的速度和刻度,丈量着,寸草不生的人生。铁丝和弹道编制的火网下,抬头难见心空云朵和夜晚的星星。”但是,“马背上的歌谣和步枪。走不动的云朵,令人难忘。//一队人马走过梦境,倒映天上,正好是北斗七星。“何况”也有梦,是那种蔚蓝色的,横过最恢弘的银河。”至此,一个军人的本质凸显出来:“ 还有想念和自言自语,成为长篇累牍的日记,成为过期的邮包和信件,成为重峦叠嶂的高山反应和氧气稀薄的咆哮呐喊。”坦诚地说,军人也是人,也应该有人类的本性:“温柔的姑娘,用长长手臂从身后揽住的感觉。让你知道有人总是在拉拽你,又在怂恿你。让你犹豫不决,又让你义无反顾//边关很远啊,但他们有更远的远方神往。远方城市喧闹,村庄安详。远方灯火阑珊,小河流淌。”这些句子好像很柔性,却没有减弱阳刚的气势。原因是爱情亲情乡亲是真实的浓烈的,从骨肉间发出的能量会更加有力。这也许就是“持之非强”而让阳刚之美“来之无穷”的秘方。

值得注意的是,堆雪的散文诗不仅写了“边关”,还写了“其它”。其它,寓指的什么?现代散文诗承接了经典雄性的魂魄,而有了更多现代人的本性和心态。在表现手法上,虽然明亮、辽阔,也不仅是简单的“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堆雪散文诗吸取诗歌散文的优势,采用多种手法运力,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硝烟弥漫的国际背景下,散文诗雄性的灵魂更加可贵。记得我在《几件老兵器》一诗中也发出过男人的声音:总有一天,我会找到那把真资格的大刀/老婆一样老的磨刀石//我想,就往死里磨/大刀一定会大吼一声/翻江倒海。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关于名气》,原载《书摘》,2005年第1期。

2. 邹岳汉:《精神和灵魂与风景——致周庆荣有远方的人》,原载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刊,2016年6月。

3. 见博尔赫斯《访谈录》,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4月。

4. 娜塔莉·戈德堡:《初起的意念》,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5月。

5. 霍俊明:《寻找时代的风向标——霍俊明专访》,原载《大众日报》2014年6月11日。

6. 西渡:《论散文诗》,原载华语诗歌研究中心平台2016年6月;

7. 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呼唤》,原载《诗刊》转载于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4月。

8. 蒙田:《有血有肉的语言》,原载《星星诗刊》2016年3月11日。

9. 见周庆荣获奖感言,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6月。

10. 崔国发:《现代情感与心灵经验的真切表达——评姚园散文诗集〈薰衣草〉》,原载《中国诗人》2015第4卷。

11.《文学鉴赏》:方志宏 编,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