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芯的诗歌美学
2017-12-29张德明
王学芯不愧为为当今诗坛的“丹青好手”,他的诗章里有清晰可辨的艺术图景,有引人入胜的美学意境,有活灵活现的自然生趣。徜徉于诗人编织的那些分行文字中,如同置身于一卷妙美异常的风景画里,那里花香四溢,鸟语如歌,给人带来阅读上的极度快慰与精神上的莫大满足。尤其对江南物象与人文的描摹,王学芯更给人用笔细腻、表现精微之感,他用巧手点染出的“江南”画卷,总是那样的情意款款,气韵生动,流淌着捧手可掬的生命情趣和历史意蕴。似乎可以说,写意“江南”而寄意高远,构成了王学芯独特的诗歌美学。
“树的远处是一片湖/过去的波已经消隐/散乱的光亮/都是一言不发的折皱/夜雾和灯光合成的空气/寒冷从椅背上急剧下降/身躯坠入其中/从挺直/到收缩//在这样的风里坐着/左耳呼啸而过的事情/我用细细的手指/掏右耳一些已经不痒的往事/而旷野辽阔/大地听我静静的呼吸”(《在旷野里呼吸》),江南的“旷野”,或许并不如塞外那样开阔和雄浑,不如草原那样宽广和茫无涯际,但也是一处不可取代的生存空间,自有一种独具特色和力量的气质,在江南的“旷野”上呼吸的诗人,被江南大地的物事人情所感染,频频创作出光彩焕然的动人诗章,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对于“江南”的艺术把握,王学芯常显出一种视野开阔的整体之感。我们知道,“江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里聚集着许多独特的风物、情韵、历史与文化蕴意,除非对“江南”的过去和而今有着长久的注视和深入的品嚼,一般人是很难将其内在的精神风范和人文气度准确演绎出来的。一般而言,诗歌中的江南至少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地理“江南”,一个是人文“江南”,要准确呈现江南的风姿和神韵,这两个层面的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与“江南”长相厮守的王学芯,对这片土地有着厚重的情谊和深切的感知,他的诗歌,在对江南这方圣土进行艺术演绎的过程中,将江南的地理症候和文化底蕴生动彰显,给人带来整体性的审美体验。
在王学芯的诗歌里,地理江南常常是雅静的、宁谧的、安详的、饱含情意的,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妙美世界。诗人写“清晨的田野”:“周边的山静极了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一种万物的绿色/说服任何人的知觉/从潜入池水的阳光里 在/反射的空中 我搭上/一直麻雀的翅膀”,安静和葱绿,构成了江南的清晨与田野最基本的色调。他写小城的“黄昏”:“黄昏浸在小巷的边缘/一座江南民居 墙上移动/最后淡淡的光/像记忆中的炊烟 从额头上/升起 在空中悬浮不动/那种晚霞的温暖/直抵过去的星辰”(《秋风的回旋》),这江南的黄昏,是温暖的,是含情脉脉的。江南的植物总是诱人的。苍郁的古树是一个可敬的“思想者”:“溪边的古树布满思想/高处的树叶如同对我的渴望/像一个老者安静的目光//飒飒风声 忽升忽降/整个溪流就是一条曲线/弧光中的小村/恰如一张有呼吸声音的照片/古树指向天空/那里绿叶长起翅膀 ”(《古树布满思想》);满眼的“油菜花”仿佛性格开朗的少女,不时发出迷人的“欢笑”:“油菜花灿烂同几个少女/在一起 她们质感的呼唤声中/垫起一片村庄/这穿过空气而来的晃眼/有一种被照亮的滚烫……如果目光能够移动我的向往/那在融入之前/我先聆听一朵油菜花的笑声”(《油菜花开》)。在江南,小鸟的形象是妩媚的,是可人的,能激发起诗人次第的灵感和无边的想象。王学芯对江南小鸟的书写也颇具功力,写出了江南大地这种轻巧动物的灵性之光。“用一根麦管 从杯底/吸进山那边的深溪/深溪藏在两棵古树的密叶丛中/小村向山脚散开/所有的鸟声从肩上的树杈/向我倾泻而来”(《一根麦管》),鸟声“倾泻”,极言鸟声之稠密,也彰显了它馈赠于诗人的听觉之享受。“一群鸟从斜面飞来/点击了树林的天际”(《梦》),这展示的是江南之鸟轻盈快捷的一面。一只鸟一阵啼鸣飞进树巢/细长的尾巴 飘起一朵摇曳的火焰(《树巢》),“鸟从一张釉亮的叶上起飞/没有一丝声响/像往上飞扬的词语//我的天空触摸到了诗的光芒”,“一只翠鸟唧唧鸣叫/在天空写着微笑的字/一圈又一圈//而我身后是幽深的景象”(《飞鸟散记》),不言而喻,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小鸟给诗人带来的艺术启迪都是无限丰沛的,小鸟的乐园里,总有无限的诗意在腾跃,在飞扬。
在四季分明的江南,每一季节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诗意,而秋天也许是四季中最富情味,最能走入诗人心灵深处,激发起诗人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望的。王学芯对江南之秋也深有感知,领悟深隽,他对江南之秋的书写,用笔绵长细密,语词讲究,用情至深,诗意独铸,而给人造成的情感激荡和思想撞击也非同凡响。2015年第2期《花城》和第4期《十月》,以较大篇幅相继推出了王学芯的组诗《秋风十首》和《秋风的回旋》,正是诗人集中描摹江南之秋的精彩之作。两组诗都以秋风为主体意象,从多种层面系统展现出江南之秋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在《秋风的回旋》中,诗人对江南秋天的落叶与雨水的写照极为细腻和传神,写落叶:“清晨的山坡 飘落/一张树叶 就那么一张树叶/掠过我的唇边/无声无息 在有露珠的草地/轻轻俯下身来”,正所谓“一叶知秋”,在诗人对江南落叶的书写里,我们分明闻到了秋天深入大地的神秘气息。写秋雨:“漫长的秋雨/开始是雨滴 随后是暴雨/跑得很快/雨具在遥远的地方/想透一口气 世界慢不下来/手指滑落的光/超过一切时速”,以“漫长”一词来形容江南的秋雨,敞现了其独具特质的一面。诗人对江南之秋的境况观察细致,体验深切,纳入笔端加以描述时自然能直抵本质,传达其神韵来。难能可贵的是,在描述江南秋景的同时,诗人并不将自我拟设为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抒情主体自觉带入其中,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季节之思融化在江南秋景里,既显示着主体的“在场”感和亲历性,又将江南秋景与人生的对应关系巧妙折射出来。在《秋风十首》里,诗人如此描摹夜色慢慢浸入江南小城的迷人景观:“正是这喘气的间隙/所有楼房人群 开始关注自己/慢慢停下来/蹲在黑夜的门口 看着/四周的天空 想起一点渴望/寂静的声音加深/星星一颗颗放得越来越大/靠近的夜晚 把一天的繁杂/变成捻亮的灯/透出深深的呼吸”,这是《秋风第三首》的前三节,细腻展示了从黄昏到入夜时的江南街景,最后一節则宕开一笔,由景的写照到人的现身:“承载过重的负载/现在一切钻进棉被沉下/我的窗帘眯着眼睛/以一种失眠的状态/蔓延在不明不暗的区域”,“我”的出现,无形中为秋之街景增添了丰厚的人文气息和生命内蕴。可以说,在秋景描述中既展现江南的季节景观,又敞现诗人主体的人生感喟,构成了这两组诗作的重要抒情线索与显在的表意策略。
有必要补充的是,王学芯的诗歌语言,也显示着典型的“江南”性格,优雅,精细,如溪泉一般晶亮莹洁,款款而来,有声有色,既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气,又体现着贴近事物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这样的语言选择,正好能完满实现诗人那构图师和造型师般的艺术追求,进而把“江南”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描摹得极其到位,极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歆享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