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教学中渗透议论文写作
2017-12-29王静
【摘要】作文一直是困扰学生的死穴,学生不愿作文,不会作文,老师也是费尽心机地为学生搜罗好作文范例,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其实,作文的基础是阅读,大量地阅读,大量地精读必然会为作文锦上添花。而对于时间紧迫的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对象就变得至关重要。我认为,不妨将作文学习与古文学习合二为一,在古文中学习作文的建架结构,学习作文的论证方法,积累作文的素材。而多次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教学设想的可行性。
【关键词】作文;文言文;结构;论证方法;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作文的写作与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是摆在学生语文学习面前的两大难题。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确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文学与文化素养方能参出一二。至于文言文和作文的阅读与写作技能,我以为可以通过长时间的专门积累与训练习得。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其实对于文言文的深入学习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其实可以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吸收文言文中的精华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学生议论文写作难登大雅之堂无外乎这几方面原因:
一是阅读量不足,有数据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阅读时间为13.43分钟,远低于法国的24本,日本的44本,以色列的68本。本校学生在阅读方面也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表现在不读书,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沉浸在其他学科的题海里,缺少阅读时间、数量,也很少在阅读中投放必要的精力;另一方面,学生读的课外书阅读价值参差不齐,尤以畅销书、时下流行小说、漫画为甚。文学素养偏低,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作文能力的提升助益不大。
二是平时疏于积累,习得的知识储备难以致用。其实,学生从小学至今学过的文章,掌握的史实,接触的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并不少,只是这些在课堂上被咀嚼过的知识和文化在课堂外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僵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并未真正产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有意识地作文积累未能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我们说作文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产物,没有平日有意识的积累,就没有运笔自如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是缺少议论文的篇章概念。议论文相较于初中学生接触的记叙文来说更抽象,思维性和逻辑性更强。写起来也更难驾驭。学生对文体概念不清,缺少篇章结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刻不容缓。其实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几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将学习作文的功夫放到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古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古人智慧与文章技艺的结晶,值得后人去欣赏、重温和学习。
一、跟古文学布局谋篇
写作者拿到一个文题、一个观点,首先需要做一个文章的整体规划。也就是需要勾画提纲。明确文章的行文思路与整篇文章的建架结构。古代文人论证之作不乏逻辑严密的作品。比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等等。
议论文的布局整体框架无外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文章就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开篇由梁惠王提出问题——“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孟子言梁惠王与邻国之君是“以五十步笑百步”故而“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第三部分则是为梁惠王出谋划策,列举政治策略——养民、富民和教民。第四部分回扣自己的观点,并深化主题,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梁惠王的霸道政策。在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布局谋篇特点渗透给学生这种常见的议论文范式。
再比如在讲授完《过秦论》后,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一个辩证的思考与深入的理解,可以为学生拓展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这篇文章开篇便简明扼要地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下来分别围绕首段中的两个分论点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个观点,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借古讽今,劝解统治者不要“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经过长期布局谋篇有意识地欣赏、注意,相信学生一定也能在架构自己的作文时效仿学习,进而提高建构作文结构的水平与能力。
二、跟古文学花样论证
古人尤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辩艺术可谓汪洋恣肆、想象瑰丽丰富,而且论证的逻辑性和艺术性兼具,是作文的教参范本。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作文时不可避免地会为学生找论证精彩的范文,让学生在分析、欣赏范文论证技巧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论证能力。
比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在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本文的写作内容基础上,不妨带学生探索一下本文的论证技巧,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在为梁惠王分析问题时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不直言梁惠王与邻国之君是半斤八两,施政方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引君入瓮,让梁惠王意识到自己的施政方针是错误的,并进行反思。不可不说论证得很精彩。
接下来第三部分提出解决策略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从养民、富民、教民三个角度,运用排比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强化自己的王道思想与王道政策。
第四部分虽短,却是连用对比和类比两个论证技巧,一来指出梁惠王的平民百姓不如贵族之犬,讽刺其对百姓的不爱惜,二来进一步劝谏大王弃霸道行王道。
整篇文章的论证周密严谨、鞭辟入里、丝丝入扣,可谓舌灿莲 花。由此可见,作文的论证向文言文取经不得不说是一种可取的捷径。
三、在古文学习中积累素材
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较重,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不够,素材库紧缺,那么学生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呢?我想说不妨也回到文言文中取取经。
高中文言文、古诗文在内容上牵涉了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各个方面的文学作品,其牵涉面广,形式丰富多彩,是值得赞叹的。尤其是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人物传记中的实体形象,甚至是写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课堂必然会接触的内容。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藏。
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学习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呵护中华儿女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更深层面的意义。每讲过一篇古诗古文不妨为学生拓展一下作者的人生事件与经历,挖掘一下文章的文化与精神文明价值,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笔记积累。
高中选编的文言文一般是经典篇目,其文学价值堪称典范。确实是一个大的作文库。有很多东西值得分门别类地提炼、归纳、总结,进而成为学生的作文助手。古人云“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当一心一意务实探索。
参考文献
[1]许红丽.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校园,2012(9).
[2]吴风芹.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