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缺失与回归
2017-12-29冯敏
【摘要】我国教育教学的大力改革,使得语文教学课程也得以大力变革。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能力,这就表明语文教学有多种功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缺失的美育,并提出美育回归的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很多教育界学者提出,成功的教学既需要传授相应知识、启迪思想,也需要进行美感的培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种因素,如艺术美因素、自然美因素等,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融入这些美的因素,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注重小学生的直观感知
感知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审美经验的基础。因为文学形象具备间接性特征,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声音、图像以及投影等营造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将语言文字中美的形象呈现到学生眼前,让学生凭借自身感官意识感知美,以使他们能够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利用投影仪逐层次呈现出三幅色彩,第一幅为“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幅为“月亮越升越高……”第三幅为“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同时播放《月光曲》音乐旋律。这时,语言文字符号化成了一种独具价值与魅力的听觉艺术,使学生能够深深陶醉于《月光曲》中的月夜海面意境里,进而可以得到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这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贝多芬能够创造这般美丽动听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营造了这样有音乐、有图片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不但可以对这段文字思想内容深入了解,而且还能够体验到美的感染,进而大大促进语文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中创造美,提高小学生美的素养
在美育教学进行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美,每位教师应该成为敢于创新的创造者,引导小学生在积累美的素养中深入感知美。在阅读加强与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语言素养能力,引导小学生能够表达美,并可以积极创造美。阅读与写作是让很多小学生头疼的事。在阅读与写作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主动发现美,进而欣赏美以及创造美,提高小学生的美学素养。比如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在阅读之后小学生就会了解桑兰在一次世界级体育竞赛中,不小心从马鞍上摔了下来,导致脖子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更加努力地生活。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用心感悟文章中很多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承受、失声痛哭以及剧痛等,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引导小学生感悟和学习文中人物桑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之后教师适当地拓展与延伸这节课程内容,让学生以《桑兰事迹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做不但能够让小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入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以角色表演的方式,激发审美情趣
小学生正处于爱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时期,同时他们还有着爱美、爱表现等特征,语文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这些特征,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可以充分释放小学生的天性,并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发挥小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重点培养小学生积极和创造精神,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课堂活动中完善小学生心智、培养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戏剧因素浓厚,语言动作性较强,如《小白兔与小灰兔》《小蝌蚪找妈妈》等。以小学生爱表演、爱表现的特征为主,在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课本剧以及小品,让小学生可以走进文章,扮演文中人物,做到寓教于乐,理解人物动作、心理以及性格等。如《东郭先生和狼》这篇文章,狼在被救前与被救后语言、表现以及神态等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东郭先生在救狼时内心世界出现的变化。如何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变化呢?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编写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分别扮演文中角色,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使小学生深入感悟这篇文章内涵。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较有特色的,这些教材中不但蕴含了美,而且也赞赏了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材中的审美与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与素养。若是缺乏美的情感,教师必然会一味地传递理论知识;若是缺乏美的教育,语文教学必然是乏味、单一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进入文中意境,诱发小学生积极想象,开阔思维,从语言上入手,掌握好文章大意,进而促使学生在“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鸾.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余玉泗.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20).
作者简介:冯敏,女,1984年生,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