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

2017-12-29马骏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够优化思维方式的思考艺术,需要语文教师格外重视。本文仅以《李将军列传》为例,探讨立足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文本;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文本,就是教材;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它分为三个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立足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评估思维和提高思维的能力。但是,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依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笔者谨以《李将军列传》教学实际为例,探讨如何立足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问题导入,提供批判的思维原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批判的思维原点,这一原点需要既紧扣文本内容又可以适当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全面客观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提供合适的原点。

在分析思维阶段,“需要在任何情境中关注思维的各个元素:目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信息、解释和推论、概念、假设、结果和意义、观点。”针对《李将军列传》,笔者做了以下分析:本课的目的是学习司马迁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原则。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在完成文言文基本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自主阅读史传类文章的能力。信息来源有《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卫将军骠骑列传》等。解释与运用:学生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原则。课前的假设:通过学习《李将军列传》,归纳李将军人物形象,能对他的相应事迹做出合理评价。结果与意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提升文言文自主阅读的能力,并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价。有这样的分析,笔者才能结合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思维原点。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判断”和“标准”这二者之上的。《史记》的论赞是作者对传主的判断。千年已过,昔日的判断标准与今天的判断标准必然存在较大差距。作者当时在评价时是否做到客观公正TEjXipj+TLdYCRgp8RH4gw==?在当时得到了赞同还是反对?质疑论赞、对司马迁的判断进行批判、对司马迁以及传中人物评价李广的标准进行评估,有利于学生在批判评估中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上,笔者用PPT展示:《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迁点评卫青:“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姐配皇级,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过度的荣宠造成了他家族后来的灾难。《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过度自傲蒙蔽了项羽的眼睛。而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赞美李广为人正派,以身作则;引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李广品德高尚,为后世楷模。卫青与项羽,地位高于李广,论赞却直指他们的缺陷。李广一生未能封侯,论赞中却极尽赞美。笔者顺势导入问题:“论赞对李广评价极高,司马迁的评价公正吗?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一问题扣住史传类文章的论赞部分多议论的文体特点,质疑论赞也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文本精研,埋下批判的基石

批判性思维建立在良好的判断之上,想要做出良好的判断,必须依托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于语文学科,材料来源于文本。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精研文本,概括归纳有效信息。

在提出引导问题之后,笔者推进问题:“文中李广有何功绩?找出来并加以概括。”概括、归纳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讨论补充,概括出李广的功绩:在文景之时已经战功赫赫;出雁门迎击匈奴尽显勇智,戍守右北平时,匈奴多年不敢入侵。治军宽缓简易,深受士兵爱戴。根据李广的事迹,进一步归纳出李广“智勇双全、善射”的形象特点。

在阅读文本、概括李广形象特点后,不少学生已经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断:李广是当得起司马迁的评价的。但是这种判断仅是建立在对作者认可的基础上。承认《史记》的史实,并不代表认可作者的论赞。鲁莽做出判断的思维,缺少对思维公正的反省,因此思维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所以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文中还有哪些人对李广进行了评价?他们的评价是什么?”这一问题主要针对课文中对李广的侧面描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多层面地搜集关于李广的信息。学生迅速筛选出来自汉文帝的夸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来自汉武帝的歧视:“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来自匈奴单于的佩服:“得李广必生致之。”来自匈奴的恐惧:“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来自汉吏的折辱:“吏当广所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来自霸陵尉的嘲弄:“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广死后他人的表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些评价有褒有贬,令李广的形象更为鲜活,也为下一步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立足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评估思维和提高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参考文献

[1](美)保罗,(美)埃尔德,侯玉波,等.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