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课程实施策略

2017-12-29文晓妍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本文着眼于“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落实,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利用资源,让学生获得有品质的共读机会。从课程实施策略入手,有序推行共读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共读;资源;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部编教材特别强调读书习惯和读书兴趣的培养,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生活延伸,而“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正是这一理念体现的新事物。“和大人一起读”放在一年级,从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更关注到学前教育的衔接,关注孩童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识字量程度不一,有部分学生的识字量有限,阅读速度受到影响,独立阅读的能力欠佳,阅读面较窄;在阅读时欠缺方法,有部分学生都是随意翻翻就算了。在读屏时代,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还有些家长反映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共读,怎样交流,使课外阅读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活动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着眼落实,有序推行

既然部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是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那么在一年级起步阶段,我们能否先在课堂上“教读”——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与大人共读的方法,进而再课外“自读”——自主回家与大人共读、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全册教材“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安排了以下内容:《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我们尝试将前三次“和大人一起读”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的共读的地点移至课室。在课堂上引进陪读老师,分小组与学生共读,意在让学生体验有品质的共读活动,学会一些共读的方法。

如《小兔子乖乖》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过渡,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主要就指读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孩子懂得在阅读中不会的字可以请教大人。

《剪窗花》是一首带拼音的韵文儿歌,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鼓励孩子借助拼音扫除阅读障碍,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在共读中初步体验几种常见的、简单的共读形式,如大人先读我后读、大人读一句我读一句、我先读大人后读、我和大人一齐读等,体验对于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大人、与大人交流的共读方法。

《小鸟念书》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篇章阅读,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在前两单元韵文、儿歌的共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单本故事书,并可以就文中有趣的地方和大人进行交流,感受和大人一 起读的乐趣。以有趣为主题,向学生推荐读本,指导学生读读本的方法。

随着前三次“和大人一起读”的持续推进,在进行第四次《小松鼠找花生》的共读活动时,我们先布置学生回家与大人一起读,继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从阅读的时间、地点、方法等进行交流。

二、刺激感官,点燃好奇

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容易对色彩、图画、声音产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封面、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对文本产生了好奇心后,再让他们自己去触摸文字,学生兴趣盎然。

又如教师声情并茂地把这文本演绎了一遍,文本被教师的朗读赋予了色彩和画面感,文本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刺激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引发交流,持续驱动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学生阅读的拦路虎,让学生止步不前,减低阅读的兴趣。而交流不但可以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还可以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说书中有趣之处的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反复阅读的兴趣,为阅读注入持续的动力。

在活动中,我们着意设计了多次的交流活动,如在学生接触文本后,陪读老师让学生就不会的字与组内老师、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又如读完这个故事后,让学生就文本中不明白的地方和有趣的地方与小组的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问问、说说、玩玩文字游戏……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孩子们信步地走进了书中的世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四、自主选择,萌生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结合课程内容和题材,可以选取一些篇幅适中、语言富有美感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绘本、人文百科书等。以活动课堂为纽带,利用教材上的文本主题来引爆学生阅读其他文本的兴趣。如我们今天读了《小鸟念书》,或许有些小朋友会继续读动物读书的故事,或许有些小朋友正想读动物学本领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课本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书海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这样,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在课上阅读,读完一本还要带一本回家,和家长一起读,激发广泛阅读的兴趣。

五、分享方法,主动牵手

在课堂共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提问:你们想怎样和老师一起读呢?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既可以先听老师读,然后再自己读;也可以先自己读,再听老师读;还可以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组里的老师一起读,不会读的可以请老师来帮忙。这样,既让学生在分享中了解到与大人共读的方法,还模拟了在家与大人一起读的情景,相信孩子们回家后就会以这样的方式,主动邀请大人以各种有趣的方式共读。

学期过半,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共读方法,并会在家庭共读活动中运用后,余下的几次“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我们都会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与家长完成,以期学生小手牵大手,主动与家长进行共读,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每月推荐阅读书目,大力推行共读,使“共读”常态化地融进家庭生活。

六、点拨评价,沁润习惯

在阅读起步阶段,我们应该着手培养学生哪些阅读习惯呢?指读、反复诵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三到以及读书时从封面开始读,一页一页地仔细读等都是学生阅读生涯中必备的一些常规的阅读习惯。在活动中,教师的导语和评价语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提醒孩子们。如:“来,请大家看老师手中这本书(老师拿起书):有封面、封底,一本书好像一座房子,封面是前门,封底是后门。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你不仅做到了眼到口到,连心也到了。”一句句温暖的语言,指引着学生。

我们也可以结合每个单元的检测卷,对阶段性的共读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让“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实施系列化。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之一就是要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喜欢与大人共读。在有品质的共读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故事内容或语言的趣味,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激发了阅读的愿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阅读基础。

作者简介:文晓妍,女,1979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学士,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