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者,请转换独白的视角

2017-12-29魏秋丽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如今,当年的语文科代表成了语文老师,是不是也该常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但愿在从教生涯中,不再有第二个周某,不再有第二个失败的语文老师……让我们为人师者转换视角,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师者,善于转换独白的视角,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更能彰显教书育人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学生比任何人都需要被欣赏和激励。然而身为人师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高高地站在师道尊严的自我视角上,忽略学生的真切感受,进行着独断专行的教育。在角度缺失的前提下,即便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也难免缺乏信服力。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让我明白:师者,善于转换独白的视角,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更能彰显教书育人的魅力。

一、赏识教育,给学生打个满分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教学伊始,往往设置“口语训练”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释放激情的伸展台。当学生口语训练,言毕归座后,由其他学生与我一道点评。与其说点评,不如说“批评”,因为我发现:无论哪个学生在前面演讲,其他学生与我都能毫不留情地“建议”“意见”,更有不措言辞者,每有点评机会,便会义正言辞第指出演讲的不足。一学期下来,记分簿上,赫红的数字“9.8”“9.7”……我有意留给学生“0.1”“0.2”的发展空间,想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但我发现自己错了,央视《鉴宝》栏目,主持人采访专家对宝石优劣的判定标准,给我启发:越是优质的“良玉”,越有澄澈之中见瑕疵的缺憾,如若从外观上看“完美无瑕”,那往往不是天然的美玉。

另有一则比尔·盖茨的故事,发人深省。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比尔·盖茨给母亲玛丽寄来一张问候卡,写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人差,您总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从这张卡片,我们看到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常被人忽视的东西——欣赏和激励。“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名言言之有理,然而一味“不满”,会不会打消学生进取的积极性呢?每个孩子(包括每个成年人)都渴望被别人肯定,我们既知人类的本质特征,为何要一味压抑,要一味挑剔,吝惜那一句赞扬与激励,不舍那令学生久已期待的满分呢?

记分簿上,从此有了鲜花灿烂的满分,我看到学生自信而欣慰的笑容……

二、教学相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

偶然的机会,我碰到分别二十几年的中学同学周某,他最关心的是当年我们这几个老师的“爱生”“时代的宠儿”事业的发展状况,当他得知我们仍然过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时,如释重负地说:“我这个曾被语文老师骂做猪脑子、啥也不是的人,生活已经进入小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学毕业没再升学,我最恨的就是语文老师……”他的一句话,让我为之一震。这么多年了,他还能说出“恨老师”的字眼,而且从他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刻骨铭心。当年,我是语文科代表,每天听到的是夸奖,是肯定,常常看到老师笑盈盈的脸庞,觉得她既可亲又可敬,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为什么在不同的学生面前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像周某这样头脑灵活、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聪明且悔然晚矣的学生,当年为什么没得到雕琢呢?

我想:用“难”与“易”二字来阐释就不难理解了。师者,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差异。教师往往能够接受成绩高、守纪律、听话的学生,对他们偏爱有佳。正如俄罗斯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对那些好动调皮的学生,教师也想爱,力求改变他们现有的状态,使他们进入优秀生行列,因为教师常常恨铁不成钢,以过激语言和行为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反而把学生推落谷底,甚至深渊。分析形势容易,指点别人不易; 伤害一个人容易,修复创伤很难。因为一句话刺痛学生,把一个似乎很容易就出成绩的人才埋没了,把一项似乎挺容易的教书育人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难,陷于尴尬。

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曾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写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想这个“为”要建立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基础上,即:教师多用激励性语言,少一份斥责,多一份宽容,是不是就会避免上述所提到的把容易的工作越做越难,应该知道难与易的辩证关系,有损于学生尊严的“不为之”,利于学生增长才智、激发学习热情的“为之”,教学是不是就会变得容易呢?我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我对于同学周某表示的态度不是遗憾,也不是同情,倒觉得站在学生的位置应该自我反省,即:如何改变老师对我的看法。虽然学习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或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一句难听的话,也可正视它,把它做为动力,勤学赶上,跌倒了再爬起来,又有谁能拒绝你的精彩?又有谁不为你喝彩?恐怕对你最有成见的老师,都会为你啧啧赞叹不已……

如今,当年的语文科代表成了语文老师,是不是也该常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但愿在从教生涯中,不再有第二个周某,不再有第二个失败的语文老师……让我们为人师者转换视角,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