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缘起、问题、路径

2017-12-29李书省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7年9期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根本内容。在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竞争日趋激烈,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每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网络化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出现的现实问题;从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强化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网络化;意识形态安全;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09-0019-04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竞争日趋激烈,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每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缘起: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内涵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大致统一的界定。郭明飞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指导思想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1]袁三标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价值观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思想和主导价值。”[2]莫岳云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3]杨永志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地位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及其自身能否阻挡外来冲击、避免内部思想混乱的状态和能力。”[4]除了以上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之外,一些学者还从其他角度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解读。

综合上述观点可见,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5]。一般来讲,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来自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在国际环境中,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关键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锋与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国内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安全主要在于是否能保持先进的传播系统与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

第一,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导致苏东剧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共放弃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与防线,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最终放弃了党的执政地位。“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6]。因此,强化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端重要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第二,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安全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离开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取决于人们对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信仰与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而“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思想的整合程度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前提”[7]。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意识形态安全是保障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压器”。由于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趋于多样化,由此出现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势必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

第三,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力量,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8]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信仰,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社会不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是一盘散沙,更谈不上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文化作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依托,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而意识形态是文化运行发展的精神灵魂和指导方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意识形态的内容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外在形式,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果受到冲击甚至动摇,那么结果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将会使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信仰和认同危机,最终势必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失去精神支柱和生命力。基于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网络化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的发展既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9]

(一)网络化发展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来错误思潮的抵御强度

互联网具有跨国界、跨时空,多向互动、信息快速传播等优势,对现实社会问题和矛盾具有极大的催化放大作用,极容易使一些国内问题国际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带来挑战。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斗争形势变得复杂尖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速,极大地拓宽了我国对外合作交往的领域和范围,国际间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宽泛,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大量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和风险。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了思考的肤浅化与追求的浮躁化,从而会影响人们对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容易被一些缺乏正确判断力的人们所青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来错误社会思潮的抵御强度。

(二)网络化发展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而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便捷性、超时空性等特性,使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借助网络发表信息,从而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论控制的难度,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受到冲击和挤压,其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与号召力。网络化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观点的场所和平台。但应该承认的是,网络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提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等。由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强度,导致政府对社会舆论的控制难度增大,例如蛊惑性的反社会宣传、错误理念、谣言以网络信息形式传播,公众在情绪化、碎片化信息主导的网络环境中,短时间内很难对事物进行理性、全面、深入的分析辨别,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这些带有误导性的网络信息,从而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思想混乱,最终会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网络化发展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思想的引导难度

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场所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机关、学校、家庭等方面。相对于互联网而言,这些传播场所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他们都是一种有形的客观物质存在,是限定在国家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他们传播信息的领域和范围非常有限。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中,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政府在传播信息方面居于优势地位,他们掌握着甚至垄断着相关的信息,具有传播信息的权力与能力,能够牢牢掌控社会舆论导向,而社会公众在传播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在网络化时代,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平台和渠道更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信息获取行为更加隐秘化、个体化,接受信息的主动性也更强。社会公众都可以自由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落差日益消除。“环境的虚拟性使得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从直接的现场建构转化为虚拟的非现场构建,原来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传播已经变为与多中心的、发散式的传播形态平行发展,出现了对议题跟进的新现象”[10]。基于此,过去那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管理模式遭到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思想的引导难度增大。

三、网络化语境下强化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路径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利在长远、功在当代的战略工程。必须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置于整个网络化语境下,采取防范举措和实践路径,切实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加强互联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

利用互联网为载体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渠道与主阵地,是引领互联网上多样化意识形态的一项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建立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有助于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有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所以,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首先,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步骤,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这是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安身立命之本。其次,要大力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信息资源建设,这是确定互联网上理论阵地的内容。大力开发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资源、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是当务之急。建立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例如建设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网上党校等。同时,要组织专家研制、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软件,使信息的收集、存储和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根据现实需要,设置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性网页,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探索问题、发表看法的平台。再次,要加紧培养一支既精通网络传播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队伍。要求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而且还要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方式。

(二)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防范意识,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想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就必须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能力。首先,要坚持依法治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11]基于此,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对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实时对现行法律法规作出修订和解释,制定国家安全法与国家网络安全法,使之适用于网络空间。积极构建法律规范之下的网络治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言论自由、通信秘密以及公民财产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其次,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设施。要注重软硬件核心技术研发,以便及时发现过滤和剔除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要培育互联网高级人才,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网络队伍。再次,要积极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这对于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与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最后,要加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训。网络安全方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的风险。加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以及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

(三)掌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主动权,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话语权

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也日益严重。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掌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首先要深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一方面努力吸收借鉴有益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及文化项目出国演出展览,既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反映当代中国精神。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推进国际汉语教育,增强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次,积极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整体谋划,明确重点,逐步形成由点及面、辐射全球的对外传播总体布局。深入研究和有效借鉴国家传播规律和经验,精心构建獨具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再次,积极参与文化领域的国家对话,增强国家话语权。继续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欧基金等国际组织的有关对话活动,参与国际公约的制定、履行,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和国际经验,借鉴文化例外、文化多样性原则,在文化贸易谈判中维护文化安全。主动参与国际互联网规则制定,积极建立一个相互合作与和平稳定的网络空间,不断增强我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52-155.

[3]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11-14.

[4]杨永志,吴佩芬.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2.

[5]《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5.

[6]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5-03-04(2).

[7]武晨.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微[J].学术研究,2009,(6):25-29.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9.

[9]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6(1).

[10]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37-41.

[1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1).

责任编辑:王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