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17-12-29张文静张凯童登峰
张文静,张凯,童登峰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11;2.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乡统筹背景下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张文静1,张凯2,童登峰1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11;2.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合肥是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在对合肥乡村旅游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具有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显著增加、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旺盛、人均花费和逗留时间不断增加、区域发展差异显著的特征,提出发展层次不高、文旅融合不足、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缺少、经营模式创新不足、品牌理念不强、设施薄弱、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阻滞了合肥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从科学编制规划、丰富旅游产品、传承和提升乡村文化、创新运营模式、完善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优化提升。
乡村旅游;优化策略;合肥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游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日益受到人民的青睐。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合肥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不断增多,已经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发展乡村旅游在过程中,也存在旅游产品品质不高、专项旅游规划缺失、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进程。
1 城乡统筹和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关系
1.1 城乡统筹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城市建设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乡村发展缓慢,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并且矛盾突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个统筹”发展新要求,其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首,发挥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格局,推进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是形成“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终目标使“乡”与“城”享有相等的权利、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通过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实现中国经济良性平衡发展。
1.2 乡村旅游的内涵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自1998年,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继推出“华夏城乡游”“生态旅游年”,出台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如建设“美丽乡村”、评定“星级农家乐”等。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收入超过5 700亿元,同比增长30%[2]。
1.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城乡统筹的传统力量主要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但它并不能从内在促进乡村的变革,反而给传统乡村带来巨大伤害,需要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力量[3]。同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单一的“农家乐”形式,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背景下,难以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城乡发展带来的城乡差异、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吸引力,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
以城乡统筹为本,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我国宏观旅游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观在乡村旅游事业中的体现[4]。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坚持城乡统筹观,加强城乡空间、交通和旅游联系,立足乡村文化,以人为核心,协调利益相关者,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完善政策制度,提高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旅游互补联动[5]。
2 合肥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合肥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从地理位置角度看,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是省会城市。从经济区位角度看,合肥是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区位条件优越。从交通区位角度看,合肥对外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合宁、合巢芜、合徐、合安、合六等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宁西铁路、沪汉蓉铁路与合九、京九铁路在合肥交会,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合肥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较为完善,A级旅游景区达到55家,星级农家乐115家,其中四星级20家,五星级18家,拥有包括肥西县三河镇、肥西县小井庄村、肥东县瑶岗村等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5年8月合肥环巢湖地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形水系配套、较为完善的旅游要素禀赋被批准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
合肥市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已探索出以都市农业公园包河区大圩镇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开发模式、以花木之乡肥西三岗为代表的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以五星级农家乐肥西老母鸡家园为代表的企业主导开发模式[6],培育出肥西老母鸡、包河区大圩镇、庐阳区三十岗乡、长丰县寿子湖畔旅游度假村等10家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知名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并推出了一批以肥东响导乡桃花节、肥西官亭油桃节、包河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包河区“春色滨湖”旅游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节事,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此外,合肥市旅游局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旅游精准扶贫活动,组织企业与旅游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从资源、产业、就业等多方面推动合肥乡村旅游发展。
2.2 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 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显著增加
2000年政府开始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健康发展。2004年10月,合肥市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贯彻安徽省创建旅游强县实施标准,指导区县开展创建旅游强县活动,奏响了“大旅游”“大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序曲。2006年落实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在全市强调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规范发展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这些措施使得旅游收入由2009年172.88亿元增长到2016年1 195.95亿元,增长近7倍,年均增幅在32%以上;旅游人数由2009年1 731万人增长到2016年9 278.3万人,增长5倍多,年均增幅在28%以上;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更是在2016年达到19.06%,旅游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表1)。乡村旅游作为合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合肥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增加作出突出贡献。
表1 2009~2016年合肥市旅游业的变化情况Table 1 The chang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Hefei city in 2009-2016
2.2.2 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旺盛
经济发展为旅游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近年合肥市经济发展总量日趋增大,2016年达到了6 274.3亿元。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条件,2014年合肥市人均GDP突破万美元,2016年达到12 064美元(图1)。根据国际惯例旅游行业一般要经历“观光-休闲-度假”三个发展阶段。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时,休闲游将获得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需求,旅游形态出现以度假游为主时期;当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据此,合肥市已经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时代,居民休闲需求与消费空前旺盛并趋于复合多元化。
2.2.3 人均花费和逗留时间增加
“过夜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游客逗留时间越长,花费就越多,而要挽留住游客,就要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单一的观光游览难以让游客产生过夜消费,所以过夜经济反过来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地区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产品的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大,游客逗留时间较长,花费也会较多。合肥人均花费、过夜游花费、游客逗留时间等指标远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年均增长较快(表2)。这些为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游客市场,为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提出了新课题。
图1 2009~2016年合肥市GDP、人均GDP数据Fig.1 GDP and RPGDP of Hefei city in 2009-2016
表2 2015~2016年合肥市国内游客人均花费及平均逗留时间Table 2 The domestic tourists spending on average and the average sojourn time of Hefei city in 2015-2016
2.2.4 区域差异显著
目前,合肥市基本形成以环巢湖、紫蓬山、大圩、三十岗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集聚区。肥西县、包河区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和集中区域,并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5年8月国家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沿湖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设施完善提供契机,154公里长的环湖大道全线贯通,串联肥东长临河古镇、包河区大圩、肥西三河古镇、巢湖半汤等环湖十二镇,打造成为皖中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国民休闲空间、国家风景道[7]。沿岸42个景区的不断发展、美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巢湖大型项目的不断进驻,从旅游环境优化、旅游设施配套、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给合肥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空间[8]。环巢湖旅游板块的崛起也撬动了合肥乡村旅游业的“二次创业”,合肥旅游业从“滨湖时代”走向了“环湖时代”。但是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平衡区域旅游,完善合肥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3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旅游产品品质低、发展层次不高
在旅游产业整体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的背景下,合肥市乡村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品质与层次提升的紧迫问题。乡村旅游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初级阶段,游、购、娱旅游要素缺乏或层次较低。部分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旅游产品品质低,单纯依赖于现有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多提供种植、采摘、垂钓等产品,并在一定区域内过分集中,同质竞争激烈,旅游产品缺乏创新。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单一、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会逐渐下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游客不再单纯注重乡村田园带来的放松和简单意义的观光体验,而是追求个性化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休闲、度假、体验功能。
3.2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不足
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品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将合肥的特色圩文化、民俗文化、磨店乡村文化等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多数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仅停留在单一的人造景观观赏层面,旅游演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主题公园、特色民宿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在合肥尚不多见。
3.3 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缺乏
合肥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依托城市周边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方向、思路不够明确,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缺失。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科学布局与规划,优化城乡旅游体系和空间形态,为各区县、重点景区设计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系统梳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库,为发展建立基础。
3.4 经营模式创新不足、品牌理念不强
合肥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依然以个体农户为主,开展“农家乐”或采摘垂钓等经营活动,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过于单一,乡村旅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实力有限,无法调动农户、农村集体、旅游企业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能力性,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合肥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管理能力不足、服务和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致使乡村旅游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品牌意识,致使经营者忽略长远发展思维,旅游旺季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旅游淡季,相互竞争,打“价格战”,难以长期发展。
3.5 基础和配套设施薄弱、环保意识淡薄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影响到乡村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一方面是外部交通问题,乡村旅游点一般较为偏僻,对外交通不便,主要交通干线到乡村旅游景点“最后一公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景点内部交通问题,内部道路普遍存在雨天成为“水泥路”的状况,进不去、出不来时有发生。旅游旺季吃饭难,“一餐难求”,一些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少、服务人员配备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庆旅游旺季,大量游客进入无法接待。此外,“厕所革命”开展不深入、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发展旅游和保护环境的长期议题。个别乡村旅游经营户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不强。在经营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生活垃圾到处丢弃、烧烤摊“烟熏火燎”、噪声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合肥市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城乡统筹为本,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为抓手,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强势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商品、经典旅游线路,将合肥市打造成为“看山看水忆乡愁”的乡村旅游典范区。
4.1 科学编制规划,统筹高效开发
将乡村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统筹安排乡村旅游发展。高起点编制《合肥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乡村旅游五年发展规划》等。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科学谋划一批具有牵引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前期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资源、市场和产品等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旅游项目开发的潜力,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奠定良好基础。
4.2 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提高旅游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与种植业、牧业、渔业、制造业、教育业、体育业等协作,实现合理的产业联动、积聚、空间布局和分工,最终游学旅游、农业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元旅游新业态[9]。合肥乡村旅游发展要积极培育新业态,鼓励企业进行经营形式、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不同形式的产业创新,丰富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业态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信息、新能源、体育、会展、影视、教育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层次。结合资源禀赋特色,因地制宜,以乡村旅游风景道、漫游步道和古道等为载体,建设一批线型生态旅游产品;以温泉、中草药等为吸引物,发展一批养身养老旅游产品;以拓展运动、户外营地等为主要元素,打造一批休闲运动产品。
4.3 创新运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如构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运营模式,以本地大型旅游企业为龙头,以个体农户为旅游服务主力,通过乡村旅游联合机构运营的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能力,调动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开发、服务的提供与协调都在各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消除利益冲突,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市场、政府和社会的三元结构关系。
实施乡村旅游品牌工程,以乡村旅游企业为抓手,提高企业品牌意识,进行品牌规划,凝练品牌内涵,强化品牌支撑,努力打造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商品等品牌,以品牌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以品牌企业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制定品牌长远规划,建立品牌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管理质量与经营水平,为乡村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政企要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合肥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4 传承和提升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和外乡人士存放“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5]。合肥乡村旅游发展要立足本土文化,正确认识合肥乡村的文化价值,在传承和保护合肥圩文化、民俗文化等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如特色文化街区、民俗文化演艺、民间工艺制作等,充分发挥文化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弘扬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赢。
4.5 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倡导生态文明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政府要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重点放在乡村交通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强化管理制度,加强服务人员培训,鼓励发展民宿、乡村客栈、野奢酒店等配套接待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强化“保护是前提、开发是关键、发展是目的”的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乡村旅游是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应在发展过程中深化落实生态文明,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倡导文明健康生活和消费模式,使蓝天、青山、绿水常在,实现永续发展[10]。
5 结论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指导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结构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经济、人文、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1]。乡村旅游是新型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有益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的必然要义,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国民休闲需求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日益增长,合肥市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并且形成了一定发展基础。对合肥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坚持绿色协调发展,深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探寻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合肥市旅游业提质增效提供智力支持。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 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EB/OL].(2017-04-11)[2017-04-11].http://news.163.com/17/0411/19/CHP085MT00018AOQ.html.
[3] 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4] 张瑾.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6):82-83.
[5]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6] 钟晓鹏.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05-207.
[7] 张凯,张文静.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3):61-67.
[8] 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M].合肥:合肥市旅游局,2016.
[9] 彭夏岁,许亦善.基于多产联动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1):105-108.
[10] 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2):79-82.
[11] 汪艳.新型城市化下旅游产业结构及其升级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1):115-119.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City Based on Urban-rural Overall Planning
Zhang Wenjing1,Zhang Kai2,Tong Dengfeng1
(1.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0011;2.Anhui Tourism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Rural tourism had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Hefei was the growth pol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which had rich rural tourism resources,profound cultural and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efei city,it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fei tourism ha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ourism revenue and tourists,strong demands for leisure vacation,increase of per capita expenditure and sojourn time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also put forward some questions including low development level,inadequate fusion between cultural and tourism,lack of special planning and creativity in business model,weak brand concept,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and wea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Several strategies were provided to optimize and improve,such ascompiling the scientific planning,enriching tourism products,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culture,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s,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rural tourism;optimized strategies;Hefei
F590
A
1002-2090(2017)06-0090-06
10.3969/j.issn.1002-2090.2017.06.020
2017-06-01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智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SK2015A696);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2016tszy049);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旅游小镇建设路径研究:AHLYZJ201616);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化服务:azy2016zt11)。
张文静(1988-),女,助教,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现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