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2-29
“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了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未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十九大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总纲领。
对于怎么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杨伟民指出,十九大报告讲得很清楚: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即质量、效率、动力;建设一个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另外,要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即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依旧未变,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正确路径。
日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在介绍前三季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进展时介绍:“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 ‘三去一降一补’ 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新领域、丰富新内涵,推动实体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次产业都是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稳步提升。”
成效显著各方点赞
2016年,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均呈下降态势,补短板亮点突出。
今年以来,去产能加快推进,去库存、去杠杆和降成本效果继续显现,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进展顺利。
对于改革成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年发布的《G20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技术性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生产率增长及高水平就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也纷纷肯定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在看到成效的基础上,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社会也继续保持着高度关注。
韩国经济新闻网站“NEWSPIM”近日报道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九大后有望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改革速度。西班牙《证券爱好者报》报道称,期待十九大重点讨论深化经济结构性改革,出台更多提振全球经济信心的决策。
实体经济为着力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实体经济是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对此,身处工程机械行业的中联重科感触深刻。十九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指出,实体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3)风选主机系统。以混凝土施工场地基础,钢板以膨胀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场地上,设备的大型立柱焊接在钢板上。
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跌入低谷,企业在高速发展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负重经营。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企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经过主动调整结构,苦练内功,企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当前,在我国工业全部22个大类中,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吸引投资回流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是当前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和提升发展质量的背景所在。
赵萍进一步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其次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再次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最后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体系。
五大任务继续推进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三去一降一补”依旧是需要坚持推进的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三去一降一补”,但是先从“三去一降一补”入手。
要做好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首先减,就是去产能,“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去”。还要做加法,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这都是做加法。还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这是做乘法。加减乘除要一起做。总而言之,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地匹配起来。
“应该看到, 三去一降一补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举措。坚持继续推进这五大任务,对于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此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体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应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应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让“中国心”强大起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明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动力之源。
随着创新资源的累计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01年的39%提到目前的56.2%,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表示。
“中国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国家使命感投入巨资推动创新,在核心技术上减少对国外的依赖。而中国雄心勃勃的创新举动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
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指出的,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决胜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探讨设计出一套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完善机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留住人才,并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化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格局,从而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全面开放加快步伐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宣布。
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中,“一带一路”建设居于突出位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效则惠及世界。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是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对民企、国企都是难得的好机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把握住这次重大机遇,意义重大。”在对外贸易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魏建国表示,这意味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相关重要举措未来可期,比如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