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剧治疗“恐医综合征”

2017-12-28郭丝露

南方周末 2017-12-28
关键词:急诊科医疗医生

“让人们意识到,有时即使意外发生在医院也救不回来,这个事实挺好的。人们要有意识地停止将医生神化或者妖魔化。”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王晓至今仍清晰记得少女时代的一次窘迫的就诊经历。

胃部不适引起右下腹部牵扯性疼痛,一阵阵抽痛让王晓濒临崩溃,但她仍在一叠化验单中看到了HCG(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常用于早孕检验)。

十几年前,学生未婚先孕并不多见。“那会儿我刚来完大姨妈,不可能怀孕。”王晓记得自己曾低声向医生解释,但对方“根本不听”,执意要查是否怀孕。那是王晓第一次觉得从医院诊室到验血处的走廊那么长,在同学搀扶下她拿着化验单,滋味难以形容。

王晓记住了那种窘迫。此后十几年间,她一直执拗的认为医生们开的检查单“都是骗人的”:“有时候明明你是头疼,医生却让你查颈椎。”

而对医生来说,开一些“骗人”检查单的情况确实存在。

余裕是某三甲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骨折是他日常诊疗中最长遇到的疾病类型。面对骨折,有经验的大夫都希望能直接拍CT,了解骨折具体情况,以确定手术方案。但也有大夫会先开一张X光片检查单,因为对CT大多数病人的反应是:一来就做这么贵的检查,这是坑我吗?

“我们必须等拿到X光检查的片子,对着片子说:看起来你的情况挺严重,要不再去做个CT?”余裕承认,医生们都知道这是“浪费”了一个检查项目,但没有人有更好的办法:“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构建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其实挺可悲的。”

从医十余年,余裕自认为很了解患者。两个月前他的母亲刚动完一次手术,坐在手术室外的忐忑心情,他说自己能感同身受:“但医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普通病人是理解不了的。”

在王晓看来,大多数人到医院带着求助心情而来,而桌子对面那些戴着白色口罩、神色冷漠的医生,怎么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痛苦。“他们甚至不太像人,更像是一个个正在完成任务的机器。”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因,王晓的遭遇在各地频繁上演。一次不愉快的诊疗经验带来的“后遗症”,是此后数十年间对医疗体系的强烈不信任,其间任何一个简单的医疗事件就可能引爆负面情绪。

“以往的医疗剧 看着太假”

医生和患者,如同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妇,自认为相互了解却总爱相互试探、彼此怀疑却始终找不到良性沟通模式,年复一年被拖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恶性循环。

没人想到,治好王晓“后遗症”的会是一部电视剧。

2017年,医疗剧《急诊科医生》热播。电视剧中王晓看到了和自己当年情况一模一样的情节:小腹部疼痛,医生让测HCG。患者质疑,医生给出的解释是为了排除凶险的宫外孕。王晓这才认识到,原来当年的检查并不是“骗人”。

也是从接触医疗剧之后,王晓不再抗拒医生开具的检查单,因为她自认为医疗剧已经解释了医生大部分诊疗逻辑。尽管,追剧的初衷仅仅是为了“看靳东”。

《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将医疗剧定义为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情节系列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剧在中国并不存在。

对所谓“医疗剧”,医生们的普遍反馈是:医院和医生的情节只是外壳,内里装的仍然是反腐剧、爱情剧。其后果之一,就是将患者和医生间的距离越推越远。

赵宁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曾有编剧找到他,为一部关于药剂师的电视剧当顾问。谈过之后,赵宁拒绝了。

“这电视剧想讲的是药剂科主任拿了药厂的钱,畏罪自杀。把反腐剧的套路放在医疗剧身上了。”赵宁说,“他们只想做一个剧赚钱,既不想反映进药环节的真实问题,也不想普及药学服务。”

医疗剧中医生们优渥的生活条件,也容易让患者对医生增加“仇富”复杂心态。赵宁说,现实情况是青年医生收入产出比在30-40岁的范围内并不吸引人,“用情怀坚持”者不在少数,一旦剧中出现豪宅、豪车,医生群体也会果断弃剧,因为“看着太假”。

余裕身边的大部分同事不愿意看医疗剧来自另一种“假”:一个明明已经不行的病人到了医院,莫名就被救活,省略了所有中间过程而直指结果。

“这给老百姓的暗示就是:医生神通广大。”余裕甚至曾经遇到病人直接发问:还有病是你们医生治不了的吗?

“真实情况是,面对大部分疾病医生都是没有办法的。偶尔治愈,总是安慰。”余裕说。

拍出真实的医疗体系

2010年,由原卫生部新闻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担任总监制的电视剧《医者仁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剧,因为全剧由相关监管部门把关,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医疗剧专业化道路。此后,多部医疗剧纷纷效仿,以“专业医生当顾问”吸引眼球。

2017年,是医疗剧“井喷”年,电视剧《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相继播出。可以看到,医疗剧正开始企图帮助普通人了解医院、医生工作状况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急诊科医生第一集的一个场景,让余裕印象深刻:年轻有为的见习护士被医闹者刺伤颈动脉后,经过副主任们全力抢救,仍然去世了。“让人们意识到,有时候即使意外发生在医院也救不回来这个事实挺好的,人们要有意识地停止将医生神化或者妖魔化。”

王晓也记得这个情节。她承认护士第一集就去世很令人意外:“前面副主任医师说了她年轻有为,感觉以后会是个重要角色,至少是主角情敌什么的。”

拍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前,演员王珞丹曾到协和医院体验一周,大致了解了医生的工作节奏:“值大夜甚至24小时连轴转挺辛苦,有时候后半夜会来挺多病号,其中一些往往很危急。”

《急诊科医生》企图还原这种紧凑的节奏,让普通人了解医生“不耐烦、扑克脸”背后繁重的压力。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曾表现过这一情节,院方为减少医疗差错而强制要求医生适时休息,而在中国医生的超负荷工作总被塑造为“敬业”或“劳模”形象。

剧情片之外,医疗纪录片也在陆续播出。纪录片《生门》上映的时候,余裕和他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眼科医生——一起去看了。电影的排片量很少,看的人更少。影片结束之后相互一交流,发现都是同行。

此前,2016年6月,十集纪录片《人间世》在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每集一个主题,包括急诊室、急救车、器官移植、临终关怀……通过医学反映社会基层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让很多人心存感念。

王晓说,接下来她更想看是这类医疗纪录片。但内心深处她一直觉得要拍出真实的医疗体系“不太可能”:“真实情况应该比较黑吧,并不适合拍。”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大四在校生童牧野只看了美剧《豪斯医生》的第一季,而他的大部分同学,已把十季追完。赵宁说,许多医生都是在学生时代通过上述美剧,认识自己将要身处其中的行业。

对刚进入见习期的未来医生童牧野而言,医学世界的大门还未完全敞开他就已见证了行业中太多真实:“有时候还是会对未来感觉恐慌,这种恐慌和治愈病人后的成就感一直并存。”

“其实到最终我们都会相互理解、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只是时间的问题。”王珞丹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说。

(文中王晓和余裕为化名)

猜你喜欢

急诊科医疗医生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