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2017-12-28马志勇曹勇
马志勇+曹勇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心育的概念,进而论述了心育与德育的关系,从而提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改进路径,在德育中融入心育并使两者互相作用于受教育者,才能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走出困境。
关键词:心育;德育;学校教育
一、 心育的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教育活动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德育育人的时效性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有时还使得教育工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单一地从外部的德育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其内心出发即心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通过我们对于心育概念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对于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以学者的研究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认为心育就是心理教育的简称,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有的学者从分类学的角度罗列出其含义,例如英国学者理查德·尼尔森在研究了心理教育这一术语之后,总结出其大致包含以下六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教育;(2)训练受教育者的生活技能;(3)培训辅助者的咨询技能;(4)拓展活动的多样性;(5)心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6)心理学问题的大众教育。通过以上有关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心育的指向是人,从心育人。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促进方面,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其素质的整体发展,最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
二、 心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德育的理解与认识我们研究很多,在新时期我们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赋予了新的使命。目前对于德育的基本内涵,指的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为目的的那一部分教育。通过上述对于心育和德育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一) 心育与德育的区别
通过对两者概念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认为它们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理论基础方面看。心育更多的以心理学、医学、心理卫生学以及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则更多的以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二是从具体培养目标看。心育侧重于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扫除”心理障碍,发展健康的个性,进而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等以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无产阶级政治观点、方向、态度的教育以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教育,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二) 心育与德育的联系
通过对心育、德育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不只存在区别,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两者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服务,这也使得它们之间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统一的方向,进而促进它们走向某种结合,即两者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相互作用,在教育目标、方法、内容上的联系和融通,而不是它们之间的互相替代。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有力保证,与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儿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与教育整体实施特点是相符的,同时也为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达到以德育德、以心育心、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两者一体化的教育活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道德教育、心灵教育,才更符合受教育者的整体性、教育行为的整体性思想,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才能通过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达到真善美的圆满统一。
三、 以心育提高德育的育人温度
(一) 运用心理辅导,增强德育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主要采用批评、惩罚等方式的德育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在表面表现出接受教育、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内心是抵触的,因此部分学生屡教屡犯,慢慢成为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同伴中的异类。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教育的效果,并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相违背。每个犯错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心理问题,通过个体的心理辅导,分析成因,并以相应的对策进行矫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将德育的目标或意图融入到各种设计的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引导其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鼓励其改变自己的行为,促进其成长。
(二) 多方举措,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
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相当重要。这是由于他們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良好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引领示范者。尤其对尚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但是认同的榜样还是效仿的楷模。教师的各个方面,对他们都有深远的影响。不但从上述方面,而且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学校、教师对于心育的关注很少,即使关注了,培训学习的力度也很欠缺。我们认为,在培训形式上可以突破以往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例如开展团体的经验交流会、心理工作坊、优秀教师讲座活动等。通过提升教师的心育理论知识,引导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来培养、管理学生。
四、 总结
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处理心育与德育的关系,通过上面分析我们认为心育既不能与德育平行前进,也不能互相取而代之。我们的目标是改进德育、发展心育,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它们结合得越融洽,教育的效果越佳。心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的依据,是教育目的的根基。德育对心育来说,是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精神的全面升华。我们应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紧密度,在实践中加强二者的联系,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心育德育”之路,以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 理查德·尼尔森;陈中永译.咨询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1994.
[3]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 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76-78.
[5] 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14-16.
[6] 谢晓洁.心理道德教育:心育与德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36-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