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比较研究

2017-12-28李荣

考试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语料库论语

李荣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关键词:《论语》;宗教文化词;语料库

一、 文献综述

在《论语》的翻译史上,出现了多个英译本,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重要译者,包括利玛窦、理雅各等传教士译者,还包括了辜鸿铭和林语堂这些学贯中西的中国译者。他们不同的译本显示了对孔子思想的多种理解,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寄托着译者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理解。

1. 理雅各——英国传教士

理雅各,作为传道士,希望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基督教化传播到中国,使《论语》能成为传教士渗透西方文化的载体,为基督教的教学与传播开辟道路。在传教士的翻译中,一方面忠实原文,在注释中以基督教义来诠释孔子思想;另一方面就采用增譯方法,在翻译中加入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显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2. 辜鸿铭——清末怪杰

辜氏在《中庸》的译序中,他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翻译观: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辜鸿铭广泛的引用著名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对原文进行译解,“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待之以道”。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工具分析译者翻译风格,尤其是在宗教文化词上采取的不同翻译风格。

2. 研究过程

首先,选取和收集语料。本研究收集1980年,杨伯峻中文版《论语》语料;1861年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的英译本;1898年辜鸿铭发表的英译本。

其次,对收集的三个文本进行清理。先把杨氏的汉语译注本清理干净,再依据汉译本,对已经清理完全的两个英译本句子进行切分,以最终构建一对二的双语平行语料库。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宏观分析比较《论语》两英译本

首先使用Wordsmith语料库工具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英译本进行宏观描述,比较结果显示:理氏译本的形符数为28041,辜氏33714;标准形符类符比是35.31,而辜氏是33.88;平均句长:理氏16.16,辜氏20.65;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总体篇幅而言,辜氏的译本更长,平均句长也比理氏更长,因此相对而言,辜氏用词更多,句子偏长,但是词汇的丰富度不及理氏。

例1杨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理译:The Master: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 far place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从对这一小段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辜氏采用了更为通俗的解释方法,降低文本难度,但是句长更长。而理氏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忠实于原文,句式工整。

在下述的研究中,采用了更加微观的研究方法,在平行语料库进行研究,对某些宗教文化词进行翻译,更能体现出两译者对原文本处理的差异,体现译者风格。

2. 微观分析宗教文化词的翻译

《论语》不但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还有佛教和道教的意识。对一些表示宗教观念的词,辜氏和理氏也各有不同。

“天”,是儒学一直关注的基本命题,也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涉及神学、哲学、宗教等诸多层面,十分复杂。论语中的“天”字一共出现了49次,其中有8次是以“天子”或“天下”的情况出现,除去重复的词,还有18处是以中华文化中“天”和“天命”这样的宗教文化概念词出现。使用CUC_ParaConc,研究不同译本对“天”的翻译。部分结果如下列所示:

例2杨译:不怨天,不尤人.

理译:I do not murmur against Heaven.I do not grumble against men.

辜译:I do not repine against God,nor do I complain of men.

由上述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理氏采用了“Heaven”来翻译,而“天”被辜氏归化成“God”,带有西方文化中耶稣基督的烙印,主张使用西方人最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意向来翻译。相比而言,理译中的“天”,等同于人性的赋予者,万物的创始者,而不同于西方世界中的“God”,希望读者在看到“Heaven”时能感受到的是在西方头脑中超越现世的造物主形象。儒家世界中,讲究“天人合一”。辜氏的异化方法,借鉴了耶稣基督传统意象,想要更接近西方人的思想,“神”,作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但是两译者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传递文化。

四、 结语

本文通过译本比较与数据解读,对理雅各和辜鸿铭两译者在《论语》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与阐释。

对宗教文化词的翻译中,更能体现两译者翻译方法的不同。理氏的翻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归宿,让译文读者更能接触到异国文化的方法,并且作为传教士的身份,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辜鸿铭翻译时,更多的是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角度,引入了西方很多思想和注释,试图消除陌生感和排斥感,让译文呈现更好的可接受性。

研究结果希望译者能够结合中西方文化,考虑诸多文化接受和文化差异因素,采用更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促进《论语》在海外传播和接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形象。

参考文献:

[1]刘阳春.2008,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4):66-69.

猜你喜欢

语料库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半部《论语》治天下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