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数学语言互译,促学生思维发展

2017-12-28黄嵩国

考试周刊 2017年48期

黄嵩国

摘要:思维就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表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活跃,数学思路更清楚,表达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精心预设;数学语言有效互译;在课堂中互动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是以不同的数学语言信息形式进行沟通的。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分辨、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要让学生能够准确输入信息、快速以及灵活处理信息、正确输出信息,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及各种数学语言之间相互沟通与互译的能力。语言互译训练是提高数学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 课前语言互译的精心预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认真吃透教材文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角色是有效课堂的基础,在课前要认真备好每节课,能够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这是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一样都具有记录的功能,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加形象,让学生更容易记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探索解题的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口算练习题30+45,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算的想法?班上平时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就会这样说:我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和5根表示45,3捆和4捆加起来是7捆就是70,70再加5根就是75了。我用鼓励性的评价赞扬他,因为学生有摆小棒的直观经验,学生虽然离开了小棒,但他能利用直观经验呈现小棒的直观图像,从而算出答案,能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得形象和完整。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带着已知的知识、经验、解题策略等走进教室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不能让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而失败。例如,“从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余下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能让学生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图形,老师引导学生用画图来分析解决,就能够更简单明白了。学生在叙述中说到算式、关系式、公式老师就把它写出来;学生在叙述中提到图形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一画图,说到什么图形时就要让学生回想图形的特征以及和这个图形相关的知识,这样就能把数学语言进行一些互译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问题,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把握数学语言的有效互译

小学数学课堂语言是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也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更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老师的数学语言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授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会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要运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学生听后觉得熟悉,用普通语言来表达的事物,学生会觉得亲切,更容易理解。“借数学语言互译”就是要把普通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的语言,即“数学化”,例如数学的方程式就是把文字表达的各条件转换成数学符号,也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语言互译为普通语言。在课堂中讲授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时可以用普通语言进行复述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清楚,也更深刻了。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时,我让学生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要着重说明“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不同在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再让学生动手实践画一画:延长直线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并能够清楚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

三、 数学语言课堂中互动探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只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的简单活动,应该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各种学习平台,开放数学活动,进行和谐课堂氛围的数学交流,让每个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初期接触数字和算式是由叙述性语言抽象出符号语言的第一步,我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教材先通过主题图、情景图、简图(带括号、问号)等等的形式让学生理解“1”、“2”、“3”……“+”或“-”的意义,再将抽象出来的数字与“+”或“-”结合起来成为算式。例如教学2+4=6,我会问学生,这里的2表示的是什么?4表示的是什么?+表示的是什么?6是怎么得来的?又如:由2个方块与4个方块的比较可以得出:4>2和2<4。同时让学生在具体实物图的参照下更容易理解,我在黑板上例举4个苹果比2个苹果多,所以4>2和2<4,指导学生在标尺上看2在前4在后……

在引導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常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语言互译,例如:教学“倍”的概念,它是比较抽象的,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倍”的概念上会有很大的困难。在课堂教学时我不仅会注重学生是否“会做”,更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又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时,我找准重难点进行突破,课前认真地设计了小朋友数鲜花的情境课件,出示用2本故事书和6本教科书比较,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前后桌的同学一起相互合作探究:要求教科书是故事书的几倍,可以先把教科书每2本一份平均分,发现教科书里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计算6÷2=3。让学生从中感悟:求故事书的数量是教科书的几倍,要把故事书的数量看做1份,教科书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设计并引导学生数学语言互译,促学生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吉红.培养数学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

[2]许艳恒.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读与写:上,下旬》2015.